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一) 生命 | 第10-11页 |
(二) 生命教育 | 第11-12页 |
(三) 中小学生命教育 | 第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 国内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 | 第12-15页 |
(二) 国外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历史研究和逻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6-17页 |
(二)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三)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四) 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五、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注释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一、 哲学基础 | 第19-22页 |
(一) 生命哲学 | 第19-21页 |
(二) 生命伦理学 | 第21-22页 |
二、 心理学基础 | 第22-24页 |
(一)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 第22-23页 |
(二)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 | 第23页 |
(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第23-24页 |
三、 教育学基础 | 第24-25页 |
(一) 卢梭的“归于自然”理论 | 第24页 |
(二)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 第24-25页 |
(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25页 |
注释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小学生命教育理念的概述 | 第26-33页 |
一、 中小学生命教育理念的阐释 | 第26-30页 |
(一) 中小学生命教育理念是中小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重建 | 第27-28页 |
(二) 中小学生命教育理念是中小学生在生命中学习 | 第28-30页 |
二、 中小学生命教育理念追求的价值 | 第30-32页 |
(一) 中小学生命教育理念是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 | 第30页 |
(二) 正确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理念是中小学生命教育自身发展的动力 | 第30-31页 |
(三) 正确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理念是中小学生命教育超越功利、走向完美追求的基础 | 第31-32页 |
注释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中小学生命危机现状与生命教育实践 | 第33-43页 |
一、 中小学生命危机现状 | 第33-39页 |
(一) 对人文精神的忽视 | 第33-34页 |
(二) 道德偏差 | 第34-37页 |
(三) 人格的扭曲 | 第37-39页 |
二、 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状况 | 第39-41页 |
(一) 生命教育实践前期 | 第39页 |
(二) 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 | 第39-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现策略 | 第43-52页 |
一、 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误区 | 第43-46页 |
(一) 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误解 | 第43-44页 |
(二) 一线教师难理解和认同 | 第44页 |
(三) 现实的生命教育案例成为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 第44-45页 |
(四) 课堂教学远离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 | 第45-46页 |
二、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 第46-51页 |
(一) 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 第46-47页 |
(二) 制定科学可行性规划和条例 | 第47页 |
(三) 培养专门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教师 | 第47-49页 |
(四) 优化课程设置并以活动课程为主的课程实施 | 第49-51页 |
注释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