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增敏合剂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引言 | 第1-20页 |
临床研究 | 第20-31页 |
一、 临床资料 | 第20-23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二) 一般情况 | 第20-22页 |
(三) 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2页 |
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3 糖尿病的病情分级 | 第23页 |
(四) 试验病例标准 | 第23页 |
1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3页 |
2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3页 |
二、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一) 分组方法 | 第24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24页 |
(三) 疗程 | 第24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一)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24页 |
(二) 疗效性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5-27页 |
(一) 糖尿病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第25页 |
(二)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5-27页 |
附: 中医症候积分表 | 第25-27页 |
(三)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7页 |
五、 统计方法 | 第27页 |
六、 治疗结果 | 第27-31页 |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 | 第27-28页 |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 | 第28页 |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 第28页 |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的变化 | 第28-29页 |
(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 | 第29页 |
(六)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 第29-30页 |
(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 第30页 |
(八)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尿病综合疗效的比较 | 第30页 |
(九) 安全性观测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45页 |
一、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31-34页 |
(一)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 第31页 |
(二) 胰岛素抵抗及其发病机理 | 第31-33页 |
1 胰岛素抵抗的基本概念 | 第31页 |
2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理 | 第31-33页 |
(三) 胰岛素抵抗的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1 钳夹技术 | 第33页 |
2 最小模型法 | 第33页 |
3 稳态模型评价 | 第33-34页 |
4 胰岛素敏感指数法 | 第34页 |
(四) 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方法 | 第34页 |
1 饮食治疗 | 第34页 |
2 运动疗法 | 第34页 |
3 药物治疗 | 第34页 |
二、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4-38页 |
(一) 脾气虚弱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 第34-36页 |
(二) 瘀血痰浊为本病的病理产物并影响本病的发展 | 第36-38页 |
1 瘀血与消渴的关系 | 第36-37页 |
2 痰浊与消渴的关系 | 第37-38页 |
三、 对本病治法的认识 | 第38-40页 |
(一) 益气健脾治其本 | 第38-39页 |
(二) 活血化痰治其标 | 第39-40页 |
四、 方药分析 | 第40-43页 |
五、 疗效及其机理分析 | 第43-45页 |
(一) 改善糖代谢 控制高糖状态 | 第43页 |
(二) 改善脂代谢 | 第43-44页 |
(三) 改善血液流变学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中医药防治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