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3页 |
0. 1 论文的选题及意义 | 第14-17页 |
0. 1. 1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0. 1. 2 对研究对象的说明 | 第16-17页 |
0. 1. 3 论题的现实意义 | 第17页 |
0.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 | 第17-19页 |
0. 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构架 | 第19-20页 |
0. 3. 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0. 3. 2 逻辑结构与篇章安排 | 第19-20页 |
0. 4 论文的主要观点 | 第20-23页 |
0. 4. 1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0. 4. 2 有待改进之处 | 第21-23页 |
第一章 监管的一般理论 | 第23-43页 |
1. 1 监管的公共利益理论 | 第23-33页 |
1. 1. 1 完全竞争模型 | 第24-25页 |
1. 1. 2 垄断与非竞争均衡 | 第25-29页 |
1. 1. 3 外部性与非竞争均衡 | 第29-30页 |
1. 1. 4 信息失灵与非竞争均衡 | 第30-32页 |
1. 1. 5 理论评价 | 第32-33页 |
1. 2 监管的俘获理论 | 第33-34页 |
1. 3 监管经济学 | 第34-40页 |
1. 3. 1 监管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 第34-35页 |
1. 3. 2 监管经济学的几个模型 | 第35-40页 |
1. 3. 3 几个主要结论 | 第40页 |
1. 4 监管理论综述 | 第40-43页 |
第二章 证券市场监管的理论论证 | 第43-63页 |
2. 1 证券产品特性与监管 | 第43-49页 |
2. 1. 1 作为信用商品的证券产品 | 第43-45页 |
2. 1. 2 证券产品的价值特性与监管 | 第45-49页 |
2. 2 证券市场失灵与监管 | 第49-55页 |
2. 2. 1 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监管 | 第49-53页 |
2. 2. 2 证券市场的外部性与监管 | 第53-55页 |
2. 3 证券监管的失灵 | 第55-63页 |
2. 3. 1 证券市场上的寻租行为 | 第55-56页 |
2. 3. 2 监管的成本 | 第56-59页 |
2. 3. 3 证券市场中的过度监管倾向 | 第59-63页 |
第三章 证券市场监管:历史与体制比较 | 第63-85页 |
3. 1 证券市场监管的历史演变 | 第63-71页 |
3. 1. 1 监管前阶段 | 第63-64页 |
3. 1. 2 严格监管阶段 | 第64-66页 |
3. 1. 3 放松监管阶段 | 第66-69页 |
3. 1. 4 再监管阶段 | 第69-71页 |
3. 2 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比较研究 | 第71-79页 |
3. 2. 1 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及其比较 | 第71-76页 |
3. 2. 2 证券市场监管主体的国际比较 | 第76-77页 |
3. 2. 3 不同监管模式形成的历史动因 | 第77-79页 |
3. 3 自律监管制度的再分析 | 第79-85页 |
3. 3. 1 自律监管制度 | 第79-80页 |
3. 3. 2 自律监管制度的优势 | 第80-82页 |
3. 3. 3 自律监管制度的缺陷 | 第82页 |
3. 3. 4 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的关系 | 第82-85页 |
第四章 金融创新与证券市场监管 | 第85-106页 |
4. 1 西方创新及金融创新理论 | 第85-90页 |
4. 1. 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85页 |
4. 1. 2 金融创新理论 | 第85-90页 |
4. 2 西方金融创新浪潮 | 第90-95页 |
4. 2. 1 金融创新的产生 | 第90页 |
4. 2. 2 金融创新的浪潮 | 第90-92页 |
4. 2. 3 金融创新的信息化和全球化特征 | 第92-95页 |
4. 3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 第95-97页 |
4. 3. 1 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第95页 |
4. 3. 2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 第95-97页 |
4. 4 我国的证券创新与证券市场监管 | 第97-106页 |
4. 4. 1 证券创新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97-98页 |
4. 4. 2 证券创新与证券市场监管的辩证关系 | 第98-100页 |
4. 4. 3 我国证券创新与监管的实际运作特点 | 第100-102页 |
4. 4. 4 对我国证券业在监管下创新的建议 | 第102-106页 |
第五章 信息技术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挑战 | 第106-128页 |
5. 1 证券市场的技术变迁 | 第107-108页 |
5. 2 新技术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第108-113页 |
5. 2. 1 新技术与证券市场机制 | 第108-110页 |
5. 2. 2 新技术对监管理论的挑战 | 第110-111页 |
5. 2. 3 新技术条件下证券监管的变革趋势 | 第111-113页 |
5. 3 互联网时代的证券监管 | 第113-123页 |
5. 3. 1 互联网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 第113-115页 |
5. 3. 2 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及其带来的网上交易监管问题 | 第115-116页 |
5. 3. 3 网上交易对证券市场效率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5. 3. 4 互联网对证券市场结构的影响 | 第117-121页 |
5. 3. 5 互联网对证券监管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5. 4 对我国互联网上的证券活动进行监管的建议 | 第123-128页 |
5. 4. 1 对券商的监管 | 第124-125页 |
5. 4. 2 对网站的监管 | 第125-126页 |
5. 4. 3 其他方面的监管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证券市场的一体化、全球化与证券市场监管 | 第128-152页 |
6. 1 证券市场的整合 | 第128-131页 |
6. 1. 1 证券市场整合的理论解说 | 第129-130页 |
6. 2. 2 证券市场的国内重组与整合 | 第130-131页 |
6. 2 证券市场的分割与监管--美国的案例分析 | 第131-139页 |
6. 2. 1 被分割的美国证券市场 | 第132-133页 |
6. 2. 2 证券市场分割的副作用 | 第133-134页 |
6. 2. 3 证券市场为什么会分割 | 第134-136页 |
6. 2. 4 证券市场分割的监管 | 第136-138页 |
6. 2. 5 美国证券市场结构的未来展望 | 第138-139页 |
6. 3 证券市场的全球化与国际证券监管合作 | 第139-145页 |
6. 3. 1 证券市场全球化的标志 | 第139-142页 |
6. 3. 2 证券市场全球化的动因 | 第142-143页 |
6. 3. 3 证券市场全球化的实现途径 | 第143页 |
6. 3. 4 证券市场全球化的监管 | 第143-145页 |
6. 4 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 第145-152页 |
6. 4. 1 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现状 | 第145-147页 |
6. 4. 2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实障碍 | 第147-149页 |
6. 4. 3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过渡期安排 | 第149-152页 |
第七章 新兴证券市场监管与中国的实践 | 第152-177页 |
7. 1 新兴证券市场的概念 | 第152-153页 |
7. 2 新兴证券市场的监管 | 第153-158页 |
7. 2. 1 政府在新兴证券市场的作用 | 第153-155页 |
7. 2. 2 新兴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性 | 第155-158页 |
7. 3 新兴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 第158-166页 |
7. 3. 1 新兴证券市场与成熟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背景比较 | 第158-159页 |
7. 3. 2 新兴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策略 | 第159-160页 |
7. 3. 3 新兴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风险 | 第160页 |
7. 3. 4 新兴证券市场开放模式的比较 | 第160-161页 |
7. 3. 5 韩国、台湾证券市场开放模式的案例比较 | 第161-164页 |
7. 3. 6 海外新兴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几点启示 | 第164-165页 |
7. 3. 7 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建议 | 第165-166页 |
7. 4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向 | 第166-177页 |
7. 4. 1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演变 | 第166-169页 |
7. 4. 2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制度经济学观点 | 第169-170页 |
7. 4. 3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0-174页 |
7. 4. 4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未来趋向 | 第174-1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7-181页 |
后记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