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1页 |
1.1 工区位置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7-9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8-9页 |
1.2.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 | 第9-1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1.3.2 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2 层序地层框架及沉积体系 | 第11-27页 |
2.1 区域层序框架及沉积特征 | 第11-13页 |
2.1.1 层序地层的划分及依据 | 第11-13页 |
2.2 层序框架与盆地沉积特征 | 第13-27页 |
2.2.1 侏罗系层序框架与沉积特征 | 第13-17页 |
2.2.2 小泉沟群、苍房沟群层序框架及沉积特征 | 第17-20页 |
2.2.3 二叠系将军庙组—平地泉组层序V1框架与沉积特征 | 第20-22页 |
2.2.4 石炭系层序特征与分布规律 | 第22-27页 |
3 构造特征与沉积盆地演化 | 第27-45页 |
3.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7-33页 |
3.1.1 构造特征 | 第27-31页 |
3.1.2 断裂特征 | 第31-33页 |
3.1.3 断裂与油气的密切关系 | 第33页 |
3.2 沉积盆地演化 | 第33-45页 |
3.2.1 沉积盆地原型 | 第33-40页 |
3.2.2 盆地构造演化史 | 第40-45页 |
4 烃源岩研究 | 第45-57页 |
4.1 烃源岩评价 | 第45-53页 |
4.1.1 烃源岩的分布及主体岩类 | 第45-48页 |
4.1.2 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比较 | 第48-49页 |
4.1.3 生烃母质类型比较 | 第49-51页 |
4.1.4 有机质成熟度比较 | 第51-53页 |
4.2 油气源对比 | 第53-57页 |
5 成藏规律研究 | 第57-84页 |
5.1 含油气系统划分 | 第57-64页 |
5.1.1 C—C、T、J(!)含油气系统 | 第58-61页 |
5.1.2 P—C、P、T、J(!)含油气系统 | 第61-63页 |
5.1.3 复合含油气系统 | 第63-64页 |
5.2 油气藏控制因素 | 第64-65页 |
5.3 区内油气成藏规律 | 第65-67页 |
5.3.1 多烃源岩区为白家海隆起提供丰富的油气资源 | 第65-66页 |
5.3.2 燕山期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 | 第66页 |
5.3.3 古隆起、鼻隆、断裂带控制油气的分布规律 | 第66-67页 |
5.3.4 喜山区域掀斜作用,造成燕山期形成的油气藏重组成藏 | 第67页 |
5.4 含油气系统的地质条件 | 第67-79页 |
5.4.1 储、盖条件 | 第68-71页 |
5.4.2 圈闭条件 | 第71-73页 |
5.4.3 匹配关系 | 第73-77页 |
5.4.4 综合评价 | 第77-79页 |
5.5 成藏条件分析 | 第79-84页 |
5.5.1 C—C、T、J(!)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 | 第79-81页 |
5.5.2 P—C、P、T、J(!)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 | 第81-84页 |
6 有利区带划分 | 第84-87页 |
7 主要认识及存在问题 | 第87-91页 |
7.1 主要认识 | 第87-88页 |
7.2 存在问题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