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米淀粉制取低聚异麦芽糖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 引言 | 第13-14页 |
2 低聚异麦芽糖的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低聚异麦芽糖的结构、性质与生理功能 | 第14-18页 |
·低聚异麦芽糖的结构 | 第14-15页 |
·低聚异麦芽糖的性质 | 第15-17页 |
·低聚异麦芽糖的生理功能 | 第17-18页 |
·低聚异麦芽糖的主要生产方法 | 第18-20页 |
·低聚异麦芽糖的应用与市场前景 | 第20-21页 |
3 大米淀粉的性质与提取 | 第21-23页 |
·大米淀粉的性质 | 第22页 |
·大米淀粉的提取 | 第22-23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籼米淀粉复合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25-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试验仪器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碱消化法制备籼米淀粉工艺流程 | 第26页 |
·碱消化法制备籼米淀粉的研究 | 第26页 |
·超声波辅助碱法制备籼米淀粉的研究 | 第26-27页 |
·检测项目与方法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碱消化法对籼米淀粉提取的影响 | 第27-28页 |
·超声波辅助碱法对籼米淀粉提取的影响 | 第28-29页 |
3 结论 | 第29-30页 |
·碱消化法提取籼米淀粉的结果 | 第29页 |
·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籼米淀粉的结果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籼米淀粉液化技术的研究 | 第3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工艺流程 | 第31页 |
·操作要点 | 第31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31-32页 |
·温度对液化酶活力影响的研究 | 第31-32页 |
·pH值对液化酶活力影响的研究 | 第32页 |
·液化液最佳DE值的确定 | 第32页 |
·底物浓度对液化液DE值影响的研究 | 第32页 |
·液化酶用量对液化液DE值影响的研究 | 第32页 |
·液化时间对液化液DE值影响的研究 | 第32页 |
·液化正交试验 | 第32-33页 |
·检测项目与方法 | 第33页 |
·耐高温α-淀粉酶活力测定 | 第33页 |
·液化液DE值的测定 | 第33页 |
·麦芽糖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33-37页 |
·温度对液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pH对液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液化液DE值的确定 | 第35页 |
·底物浓度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 第35-36页 |
·液化酶用量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 第36-37页 |
·液化时间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 第37页 |
·液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籼米淀粉糖浆适宜糖化转苷工艺的研究 | 第40-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试验仪器 | 第41-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工艺流程 | 第42页 |
·麦芽糖生成酶及其配合方式的试验 | 第42-43页 |
·糖化和转苷方式的试验 | 第43-44页 |
·先糖化后转苷 | 第43页 |
·糖化转苷同时进行 | 第43页 |
·部分糖化后转苷 | 第43-44页 |
·检测项目与方法 | 第44页 |
·真菌α-淀粉酶活力测定 | 第44页 |
·β-淀粉酶活力测定 | 第44页 |
·α-葡萄糖苷转移酶活力测定 | 第44页 |
·异麦芽糖的定性检测 | 第44页 |
·异麦芽糖的定量检测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麦芽糖生成酶及其配合方式对异麦芽糖生成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糖化和转苷方式对异麦芽糖生成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纸层析法定性 | 第47-48页 |
·HPLC法检测异麦芽糖 | 第48-51页 |
·标准样品曲线 | 第48页 |
·样品检测 | 第48-51页 |
·样品色谱图 | 第48-51页 |
·沉淀蛋白时乙醇用量的选择 | 第51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51页 |
·色谱柱的保护 | 第51页 |
3 结论 | 第51-53页 |
·麦芽糖生成酶和糖化转苷配合方式的研究 | 第51页 |
·异麦芽糖的检测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问题与展望 | 第53-55页 |
1 结论 | 第53-54页 |
2 论文创新点 | 第54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