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生物催化 | 第14-18页 |
·生物催化技术的核心--生物催化剂 | 第14-16页 |
·生物催化反应的类型 | 第16-17页 |
·生物催化的发展策略与前景 | 第17-18页 |
·环氧化物水解酶 | 第18-22页 |
·环氧化物水解酶的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各种来源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 第20-22页 |
·哺乳动物环氧化物水解酶 | 第20-21页 |
·植物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 第21页 |
·微生物中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 第21-22页 |
·手性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酒石酸的研究概况 | 第24-28页 |
·L(+)-酒石酸的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D(-)-酒石酸的研究概况 | 第26-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产D(-)-酒石酸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 第29-39页 |
·材料 | 第29-30页 |
·菌株的分离源 | 第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培养基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富集 | 第30页 |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0页 |
·酶活的测定 | 第30-31页 |
·菌株1-3的鉴定 | 第31-32页 |
·细菌的形态观察 | 第31页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1页 |
·DNA G+C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16S rDNA序列测定 | 第32页 |
·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产D(-)-酒石酸菌株的筛选 | 第32-33页 |
·菌株1-3的鉴定 | 第33-38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33页 |
·菌株1-3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33-36页 |
·菌株1-3的DNA G+C含量测定 | 第36页 |
·菌株1-3的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固定化细胞生产D(-)-酒石酸的研究 | 第39-45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细胞固定化及生物转化 | 第40页 |
·转化产物的纯化 | 第40页 |
·纯化产物的鉴定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细胞固定化及生物转化 | 第41-42页 |
·转化产物的鉴定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菌株1-3产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45-63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主要仪器 | 第45-46页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46页 |
·培养条件 | 第46页 |
·单因素实验方法产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46-48页 |
·不同氮源对菌株1-3产酶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碳源对菌株1-3产酶的影响 | 第46-47页 |
·单因素实验方法对所选氮源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7页 |
·不同诱导物对菌株1-3产酶的影响 | 第47页 |
·单因素实验方法对碳源及诱导物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7页 |
·单因素的实验方法确定培养基的最佳起始pH | 第47页 |
·10升发酵罐发酵菌株1-3的研究 | 第47-48页 |
·响应面的方法确定菌株1-3的产酶发酵条件 | 第48-49页 |
·Plackett-Burman设计优化菌株1-3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48页 |
·最陡坡的实验设计 | 第48页 |
·中心组合旋转设计 | 第48-49页 |
·验证实验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62页 |
·不同氮源对菌株1-3产酶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碳源对菌株1-3产酶的影响 | 第50-52页 |
·碳源浓度对菌株1-3产酶的影响 | 第52页 |
·不同诱导物对菌株1-3产酶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的起始pH对菌株1-3产酶的影响 | 第53-54页 |
·10升发酵罐对菌株1-3发酵产酶的研究结果 | 第54-55页 |
·Plackett-Burman设计的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最陡坡试验设计的结果 | 第57页 |
·中心组合旋转设计和响应面分析 | 第57-61页 |
·最佳培养条件的验证实验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第五章 酶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 第63-77页 |
·材料 | 第63页 |
·材料及试剂 | 第63页 |
·主要仪器 | 第63页 |
·方法 | 第63-67页 |
·主要方法 | 第63-64页 |
·纯化步骤 | 第64-65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64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64页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64-65页 |
·疏水层析 | 第65页 |
·分子筛层析 | 第65页 |
·酶性质的研究 | 第65-67页 |
·酶的纯度及分子量的测定 | 第65-66页 |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其热稳定性 | 第66页 |
·酶的最适反应pH及其pH稳定性 | 第66页 |
·各种金属离子及化学试剂对酶活的影响 | 第66页 |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66页 |
·酶的N端氨基酸序列和酶活性中心的离子 | 第66-67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67-76页 |
·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的纯化结果 | 第67-71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67页 |
·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层析 | 第67页 |
·Toyopearl HW-65C疏水层析 | 第67-68页 |
·Sephadex G-75分子筛层析 | 第68-69页 |
·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的提纯结果 | 第69-71页 |
·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的性质 | 第71-76页 |
·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的分子量 | 第71页 |
·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与热稳定性 | 第71-72页 |
·酶的最适反应pH与pH稳定性 | 第72-73页 |
·各种金属离子及化学试剂对酶活的影响 | 第73-75页 |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75页 |
·N端氨基酸序列的测定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第六章 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77-92页 |
·材料 | 第77-79页 |
·菌种和载体 | 第77页 |
·工具酶及试剂盒 | 第77-78页 |
·其它试剂 | 第78页 |
·常用培养基和缓冲液 | 第78-79页 |
·常用仪器 | 第79页 |
·一般方法 | 第79-82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9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79-80页 |
·小批量快速抽提质粒DNA | 第80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80-81页 |
·目的基因片断的胶回收 | 第81页 |
·连接反应 | 第81页 |
·质粒DNA的转化 | 第81-82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82页 |
·具体方法 | 第82-85页 |
·DNA的提取 | 第82-83页 |
·PCR扩增 | 第83页 |
·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及纯化 | 第83-84页 |
·连接及转化 | 第84页 |
·转化子的挑选及鉴定 | 第84-85页 |
·BL21的转化及诱导表达 | 第8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5-91页 |
·菌株1-3基因组的提取及PCR扩增 | 第85-89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89页 |
·DH5α的转化与重组载体的鉴定 | 第89-90页 |
·E.coli.BL21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及诱导表达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第七章 重组顺式环氧琥珀酸水解酶的纯化及性质的研究 | 第92-99页 |
·材料 | 第92-93页 |
·材料及试剂 | 第92页 |
·培养基及缓冲液 | 第92-93页 |
·主要仪器 | 第93页 |
·方法 | 第93-94页 |
·菌体的大量培养 | 第93页 |
·重组酶的纯化 | 第93-94页 |
·重组蛋白的酶性质研究 | 第94页 |
·重组蛋白分子量的确定 | 第94页 |
·最适pH及pH稳定性 | 第94页 |
·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 | 第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98页 |
·重组酶的纯化 | 第94-95页 |
·重组酶的最适反应pH及pH稳定性 | 第95-97页 |
·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0页 |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