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54页 |
·有机相酶催化L—抗坏血酸酯类合成的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L—抗坏血酸有机酸酯类的应用 | 第16-18页 |
·L—抗坏血酸有机酸酯作为抗氧化剂的应用 | 第17页 |
·L—抗坏血酸有机酸酯作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第17页 |
·L—抗坏血酸有机酸酯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 第17-18页 |
·L—抗坏血酸有机酸酯的潜在抗癌价值 | 第18页 |
·有机相酶催化L—抗坏血酸酯类合成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L—抗坏血酸不饱和脂肪酸酯的合成研究 | 第18-21页 |
·有机相酶催化L—抗坏血酸饱和脂肪酸酯的合成研究 | 第21-23页 |
·有机相酶催化L—抗坏血酸天然产物混合酸酯类的合成研究 | 第23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微生物角蛋白酶研究综述 | 第25-45页 |
·角蛋白酶的微生物来源 | 第25-27页 |
·细菌来源角蛋白酶 | 第25-26页 |
·放线菌来源角蛋白酶 | 第26页 |
·真菌来源角蛋白酶 | 第26-27页 |
·角蛋白酶的生产状况 | 第27-30页 |
·不同微生物降解角蛋白和产酶的特性 | 第27-28页 |
·角蛋白酶发酵过程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角蛋白酶产生的诱导理论 | 第30页 |
·角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角蛋白的分子量大小 | 第31页 |
·pH、等电点和温度 | 第31-33页 |
·角蛋白酶降解底物的特异性 | 第33页 |
·抑制剂和激活剂 | 第33-34页 |
·还原剂 | 第34-35页 |
·角蛋白酶催化机理的研究状况 | 第35-36页 |
·微生物降解角蛋白的作用机制 | 第35-36页 |
·角蛋白酶降解角蛋白的复合酶理论 | 第36页 |
·角蛋白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36-40页 |
·角蛋白酶基因的比较鉴别 | 第36-38页 |
·角蛋白酶基因水平的诱导调控 | 第38-39页 |
·角蛋白酶的基因工程生产 | 第39-40页 |
·角蛋白酶的应用 | 第40-44页 |
·角蛋白酶在饲料和肥料生产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角蛋白酶在医药和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角蛋白酶在毛纺工业中的应用 | 第42页 |
·角蛋白酶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角蛋白酶在去污剂工业中的应用 | 第43页 |
·角蛋白酶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微生物角蛋白酶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4页 |
第2章 有机相酶催化L—抗坏血酸芳香酯的合成研究 | 第54-82页 |
·引言 | 第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9页 |
·材料 | 第54-56页 |
·微生物菌种和酶 | 第54-55页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55页 |
·主要仪器 | 第55-56页 |
·方法 | 第56-59页 |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标准品的制备 | 第56-57页 |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的检测方法 | 第57页 |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生物合成研究的通用方法 | 第57-58页 |
·不同log P有机溶剂的筛选 | 第58页 |
·水活度对生物合成反应的影响 | 第58页 |
·溶剂的pH值对生物合成反应的影响 | 第58页 |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抗氧化性能的检测 | 第58-59页 |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抗菌性能的检测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9页 |
·L—抗坏血酸芳香酸酯合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第59-66页 |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HPLC检测的标准曲线 | 第59-60页 |
·有机溶剂的筛选与反应体系的构建 | 第60-61页 |
·pH值对反应速度和转化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水活度对反应速度和转化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底物对转化率和最终产率影响 | 第63-64页 |
·不同温度下催化反应的时程曲线 | 第64-65页 |
·摇床转速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终产物的核磁共振结果分析 | 第66页 |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合成过程的优化研究 | 第66-76页 |
·中心组合实验的统计分析 | 第66-70页 |
·单因素对合成过程影响的综合分析 | 第70-71页 |
·合成中双因素协同作用和相互关系研究 | 第71-73页 |
·微分法在研究固定与优化因素关系中的应用 | 第73-74页 |
·三因素相互作用研究 | 第74页 |
·合成过程的最终优化与结果检验 | 第74-76页 |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的性质研究 | 第76-79页 |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的抗菌性能研究 | 第76-78页 |
·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3章 角蛋白酶生产菌的分离鉴定 | 第82-108页 |
·引言 | 第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8页 |
·材料 | 第82-84页 |
·菌种筛选材料 | 第82页 |
·主要试剂 | 第82-83页 |
·培养基 | 第83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83-84页 |
·方法 | 第84-88页 |
·羽毛粉和偶氮角蛋白的制备 | 第84页 |
·菌种分离选育方法 | 第84页 |
·形态及生理生化实验方法 | 第84-85页 |
·16S rDNA测定及系统进化树构建方法 | 第85页 |
·全细胞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 第85页 |
·发酵培养种子的制备 | 第85页 |
·生物量的测量方法 | 第85-86页 |
·氨基氮和可溶性蛋白检测方法 | 第86页 |
·角蛋白酶酶活检测方法 | 第86页 |
·酪蛋白活性的快速检测方法 | 第86-87页 |
·温度、pH和化学试剂对酶活影响的研究方法 | 第87页 |
·菌种水解角蛋白能力的检测 | 第87页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87-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4页 |
·菌株的筛选 | 第88-96页 |
·菌种的大小与形状 | 第88-89页 |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89-90页 |
·全细胞脂肪酸分析 | 第90-93页 |
·菌种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93-96页 |
·菌株的产酶和生长特性研究 | 第96-97页 |
·粗酶液的性质初探 | 第97-101页 |
·缓冲液种类和pH值对粗酶液酶活和稳定性的影响 | 第97-98页 |
·温度对粗酶液酶活和稳定性的影响 | 第98-99页 |
·金属离子、有机溶剂等对酶活的影响 | 第99-100页 |
·还原剂对酶活影响 | 第100-101页 |
·不同角蛋白酶酶活与底物特异性比较 | 第101-102页 |
·角蛋白生产菌发酵降解角蛋白研究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第4章 角蛋白酶发酵生产过程的优化 | 第108-144页 |
·引言 | 第10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0页 |
·材料 | 第108-109页 |
·供试菌株 | 第108页 |
·主要试剂 | 第108页 |
·培养基 | 第108-109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09页 |
·方法 | 第109-110页 |
·培养方法 | 第109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109页 |
·还原糖测定方法 | 第109页 |
·角蛋白酶活的测定 | 第109页 |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109-110页 |
·响应面等三维图形的绘制 | 第110页 |
·比生长速率等的计算 | 第11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38页 |
·角蛋白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110-123页 |
·种子培养基的生长特性研究 | 第110-111页 |
·高固含物培养基的生物量检测方法研究 | 第111-112页 |
·单独添加碳源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单独添加氮源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同时添加碳氮源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金属离子对产酶和生长的作用 | 第116-117页 |
·培养基各组份含量的初步确定 | 第117-118页 |
·培养基中重要影响组分的筛选 | 第118-119页 |
·培养基优化的中心组合实验和模型拟合 | 第119-122页 |
·重要因素相互关系的响应面分析 | 第122-123页 |
·角蛋白酶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123-138页 |
·重要培养条件的分析筛选 | 第123-124页 |
·发酵温度对角蛋白酶合成和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发酵温度对比生长和产酶速率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接种量对产酶和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接种量对比生长速率和产酶速率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培养条件中心组合实验和模型拟合 | 第130-133页 |
·培养条件间的相互关系的相应面分析 | 第133-135页 |
·分批添加碳源对发酵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分批添加氮源对发酵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小结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4页 |
第5章 角蛋白酶的酶学研究 | 第144-170页 |
·引言 | 第1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4-150页 |
·材料 | 第144-145页 |
·供试菌株 | 第144页 |
·主要试剂 | 第144-145页 |
·培养基 | 第14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45页 |
·方法 | 第145-150页 |
·培养方法 | 第145页 |
·可溶性蛋白测定方法 | 第145-146页 |
·角蛋白酶酶活测定方法 | 第146页 |
·盐析的研究方法 | 第146页 |
·有机溶剂—丙酮沉淀的研究方法 | 第146-147页 |
·Q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 | 第147页 |
·Sephadex G-75凝胶过滤 | 第147页 |
·蛋白浓缩和SDS—PAGE | 第147页 |
·纯酶的酶学性质研究方法 | 第147-148页 |
·酶催化的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148页 |
·羊毛织物处理方法 | 第148页 |
·羊毛织物的参数检测 | 第148-1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0-166页 |
·角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 第150-156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150-152页 |
·有机溶剂—丙酮沉淀 | 第152-154页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154页 |
·凝胶过滤分离 | 第154-155页 |
·角蛋白酶分离纯化效果的电泳检测 | 第155-156页 |
·角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156-163页 |
·角蛋白酶纯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156-157页 |
·角蛋白酶纯酶的最适pH和酸碱稳定性 | 第157-158页 |
·不同金属离子对角蛋白酶酶活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表面活性剂对角蛋白酶酶活的影响 | 第159页 |
·抑制剂、有机溶剂等对角蛋白酶酶活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角蛋白底物的酶解时程曲线 | 第160页 |
·角蛋白酶的底物特异性研究 | 第160-163页 |
·角蛋白酶在羊毛织物后整理中的应用初探 | 第163-166页 |
·角蛋白酶处理对毡缩率的影响 | 第163-164页 |
·角蛋白酶处理的减量率变化 | 第164页 |
·角蛋白处理对撕破强力的影响 | 第164-165页 |
·角蛋白酶处理对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 第165-166页 |
·小结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0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 第170-172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0-171页 |
·L-抗坏血酸芳香酸酯酶法合成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0页 |
·微生物角蛋白酶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0-171页 |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展望 | 第171-172页 |
·L-抗坏血酸芳香酸酯酶法合成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71页 |
·角蛋白酶的后续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71-172页 |
缩略词一览表 | 第172-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