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高精度自动寻星系统设计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寻星装置介绍 | 第7-9页 |
·天文望远镜的种类 | 第7-8页 |
·架台的种类 | 第8-9页 |
·国内外自动寻星系统现况 | 第9-11页 |
·美国Meade公司 | 第9-10页 |
·美国CELESTRON公司 | 第10页 |
·日本高桥公司 | 第10页 |
·日本威信(Vixen)公司 | 第10页 |
·南京艾迪尔科技有限公司 | 第10-11页 |
·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寻星仪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27页 |
·天球上的主要点和圈 | 第13-14页 |
·直角坐标系基础 | 第14-17页 |
·地平坐标系 | 第15-16页 |
·时角坐标系 | 第16页 |
·赤道坐标系 | 第16-17页 |
·坐标系间的转换 | 第17-19页 |
·矩阵的旋转 | 第17-18页 |
·地平坐标和时角坐标的转换 | 第18-19页 |
·时间计量系统 | 第19-25页 |
·各种时间计量系统 | 第19-21页 |
·儒略日及其计算 | 第21-22页 |
·地方时之差和地理经度之差的关系 | 第22-23页 |
·平时和恒星时的换算 | 第23-25页 |
·恒星视位置计算总结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恒星视位置修正 | 第27-39页 |
·大气折射 | 第27-29页 |
·恒星自行 | 第29-30页 |
·岁差和章动修正 | 第30-34页 |
·岁差和章动 | 第30页 |
·岁差计算 | 第30-32页 |
·章动计算 | 第32-34页 |
·光行差修正 | 第34-36页 |
·光行差 | 第34-35页 |
·周年光行差 | 第35-36页 |
·恒星视位置修正归纳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9-45页 |
·硬件总体设计 | 第39-41页 |
·嵌入式硬件平台的选择 | 第39-40页 |
·硬件总体框架 | 第40-41页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1-43页 |
·系统软件平台 | 第41页 |
·软件功能要求 | 第41-42页 |
·软件结构设计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5-51页 |
·系统总体硬件框架 | 第45页 |
·系统单片机电路 | 第45-47页 |
·键盘电路 | 第47-48页 |
·LCD电路 | 第48-50页 |
·RT1602型LCD模块简介 | 第48-49页 |
·RT1602硬件设置 | 第49-50页 |
·串口电路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1-63页 |
·基于RTX51的单片机软件设计 | 第51-55页 |
·RTX51的任务 | 第51-52页 |
·任务管理、调度和切换 | 第52-53页 |
·RTX51 Tiny中添加信号量支持 | 第53-55页 |
·LCD驱动程序 | 第55-57页 |
·LCD指令描述 | 第55-56页 |
·LCD的控制、读写操作 | 第56页 |
·LCD初始化 | 第56-57页 |
·LCD相关的API函数 | 第57页 |
·键盘扫描 | 第57-58页 |
·串口通讯 | 第58-59页 |
·通信协议 | 第59-60页 |
·系统菜单式主程序设计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7页 |
·系统实物图 | 第63-64页 |
·总结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