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概述 | 第12-25页 |
·引言 | 第12页 |
·水声通信的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水声传输技术 | 第14-18页 |
·非相干检测方法的水声信号设计[21] | 第14-15页 |
·相干检测方法的水声信号设计 | 第15-17页 |
·水声信道自适应均衡技术 | 第17-18页 |
·空间分集技术 | 第18页 |
·水声网络技术 | 第18-20页 |
·水声综合通信网络结构体系的简要描述 | 第20-23页 |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海洋水声信道特性及其模型 | 第25-36页 |
·与海洋声学有关的海洋特性 | 第25-27页 |
·海洋中的声速和声吸收 | 第25-26页 |
·水的边界及其他因素对水声信号传播的影响 | 第26-27页 |
·水声传播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波动方程 | 第28-29页 |
·波动方程的数值解 | 第29-30页 |
·射线理论 | 第30-31页 |
·简正波理论 | 第31-32页 |
·多途展开 | 第32页 |
·快速声场 | 第32-33页 |
·抛物方程 | 第33-34页 |
·海洋水声信道模型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海洋水声信号的盲处理 | 第36-73页 |
·盲信号处理的数学模型 | 第36-40页 |
·线性瞬态混合模型 | 第36-38页 |
·线性卷积混合模型 | 第38-40页 |
·海洋水声信道的盲辨识 | 第40-59页 |
·基于子空间的多信道FIR 滤波器盲辨识 | 第40-49页 |
·基于二阶统计量的盲信道辨识与均衡 | 第49-59页 |
·基于子空间算法的海洋水声OFDM 信道的盲辨识 | 第59-71页 |
·OFDM 系统模型及其平稳特性 | 第59-62页 |
·基于子空间算法的OFDM 盲信道估计算法 | 第62-68页 |
·算法的实现 | 第68-70页 |
·仿真模拟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4 基于MC-CDMA 的水声传输链路 | 第73-99页 |
·OFDM 基本原理 | 第73-79页 |
·OFDM 的正交性 | 第73-74页 |
·OFDM 的信号模型 | 第74-75页 |
·OFDM 的FFT 实现 | 第75-76页 |
·OFDM 系统的容量[86] | 第76-78页 |
·MC-CDMA 与其它系统的比较 | 第78-79页 |
·MC-CDMA 基本原理 | 第79-81页 |
·MC-CDMA 中的OFDM 的PAPR | 第81-84页 |
·OFDM 系统的PAPR | 第81-84页 |
·OFDM 系统的减小 PAPR 的措施介绍 | 第84页 |
·OFDM 系统中的定时与频偏估计 | 第84-96页 |
·频偏估计简述 | 第85-86页 |
·最大似然频率偏移估计 | 第86-90页 |
·用一个 OFDM 块进行时频估计 | 第90-92页 |
·基于循环前缀的定时与频偏联合估计 | 第92-96页 |
·仿真与小结 | 第96-99页 |
·OFDM 传输系统仿真 | 第96-97页 |
·MC-CDMA 传输系统仿真 | 第97页 |
·OFDM 符号定时及频偏的最大似然估计的仿真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5 基于MC-CDMA 的水声通信系统的多用户检测 | 第99-110页 |
·多用户检测基本技术简述 | 第99-104页 |
·CDMA 多用户检测模型 | 第99-100页 |
·最优及次优多用户检测 | 第100-101页 |
·盲多用户检测 | 第101-104页 |
·基于MMSE 准则的改进的盲多用户检测 | 第104-110页 |
·多用户检测模型 | 第104-105页 |
·MMSE 检测器 | 第105-107页 |
·基于MMSE 准则的改进约束条件 | 第107-108页 |
·仿真实验 | 第108-110页 |
6 水声综合通信网络结构体系 | 第110-129页 |
·水声综合通信网络的分层 | 第110-111页 |
·节点的功能定义描述 | 第111-112页 |
·主节点的功能定义描述 | 第111-112页 |
·子节点的功能定义描述 | 第112页 |
·终端的功能定义描述 | 第112页 |
·基本通信方式和传输信道 | 第112-114页 |
·基本通信方式 | 第113页 |
·传输信道 | 第113-114页 |
·物理信道 | 第114-116页 |
·SPCHT 和SPCHN | 第114页 |
·公共物理信道 | 第114-116页 |
·数据链路层基本协议 | 第116-120页 |
·主链路、副链路初始化的建立 | 第116-117页 |
·终端注册及子链路的建立 | 第117-118页 |
·专用信道及信令协议 | 第118-120页 |
·协议模型及其定量分析 | 第120-123页 |
·协商及信道请求过程的模型及其分析 | 第120-123页 |
·公共信道协议传输性能分析 | 第123页 |
·多址转移层 | 第123-125页 |
·管理层及服务层 | 第125-128页 |
·链路管理 | 第125页 |
·带宽管理 | 第125-126页 |
·认证管理 | 第126-127页 |
·PN 码管理 | 第127页 |
·工况及信息量统计和管理 | 第127-128页 |
·服务层 | 第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7 全文总结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附录英语缩略词表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0-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