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柳腔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0 前言 | 第9-10页 |
| 1 即墨柳腔的源流及演变 | 第10-22页 |
| ·从“姑娘腔”到“肘鼓子” | 第11-15页 |
| ·“肘鼓子”的由来 | 第11-13页 |
| ·“肘鼓子”的别名 | 第13-14页 |
| ·“肘鼓子”的前身 | 第14-15页 |
| ·从“肘鼓子”到“本肘鼓” | 第15页 |
| ·从“本肘鼓”到“柳腔” | 第15-18页 |
| ·“老满州”一家的推动作用 | 第16-17页 |
| ·王师傅师徒对即墨“本肘鼓”的发展 | 第17-18页 |
| ·王师傅的演唱形式和“茂肘鼓”的融合 | 第18页 |
| ·即墨柳腔产生的时间 | 第18-21页 |
| ·从“溜腔”到“柳腔” | 第21-22页 |
| 2 柳腔的艺术特色 | 第22-35页 |
| ·率真质朴的语言 | 第23-28页 |
| ·以四胡为主的乐器 | 第28-31页 |
| ·发展三阶段 | 第28-29页 |
| ·四弦胡琴 | 第29-31页 |
| ·其他伴奏乐器 | 第31页 |
| ·唱腔和板式 | 第31-33页 |
| ·文武兼修的表演 | 第33-35页 |
| 3 传统剧目分析 | 第35-43页 |
| ·“四京八记”简介 | 第35-37页 |
| ·美好的女性形象 | 第37-41页 |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模式 | 第41-42页 |
| ·对清官忠臣的渴望和颂扬 | 第42-43页 |
| 4 柳腔建国后的发展及现状 | 第43-47页 |
| ·柳腔建国后的发展 | 第43-44页 |
| ·目前状态和前景 | 第44-47页 |
| 5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