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社会背景 | 第10页 |
·理论背景 | 第10-12页 |
·政策背景 | 第12页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创新点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命教育界说论 | 第14-19页 |
1 生命的涵义 | 第14-15页 |
·生命的定义 | 第14页 |
·生命的特征 | 第14-15页 |
2 大学生命教育的涵义 | 第15-16页 |
·生命教育的定义 | 第15-16页 |
·大学生命教育的涵义 | 第16页 |
3 大学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 第16-19页 |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关系 | 第16-17页 |
·大学生命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关系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19-27页 |
1 美国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19-20页 |
·美国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19页 |
·美国生命教育的途径 | 第19-20页 |
·对美国生命教育的评价 | 第20页 |
2 日本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20-21页 |
·日本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20页 |
·日本生命教育的途径 | 第20-21页 |
·对日本生命教育的评价 | 第21页 |
3 英国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21-24页 |
·英国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21-23页 |
·英国生命教育的途径 | 第23页 |
·对英国生命教育的评价 | 第23-24页 |
4 中国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24-25页 |
·中国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24页 |
·中国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途径 | 第24-25页 |
·对中国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评价 | 第25页 |
5 中国内地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和国内外生命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7页 |
·引起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 第25页 |
·引起学术界和一线教育者的重视,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5-26页 |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生命问题和接受程度,制定相应的生命教育内容 | 第26页 |
·采取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进行生命教育,同时注重实践和体验环节的重要作用 | 第26页 |
·加强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保证生命教育系统工程的完善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 第27-42页 |
1 大学生命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7-28页 |
·坚持工具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 第27页 |
·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原则 | 第27-28页 |
2 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28-32页 |
·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现实依据 | 第29-32页 |
3 大学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 | 第32-42页 |
·生命意识的培养教育 | 第32-34页 |
·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探索教育 | 第34-37页 |
·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 | 第37-42页 |
第五章 大学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的实施途径 | 第42-48页 |
1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强化其他课程的渗透作用 | 第42-43页 |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 第42-43页 |
·强化其他课程的渗透 | 第43页 |
2 设置体验式的课程组织形式,选用灵活的评价标准 | 第43-44页 |
·设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生命的体验 | 第43-44页 |
·灵活的生命教育评价标准 | 第44页 |
3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推行以人为本的互动式教育 | 第44-46页 |
·注重教师生命素养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提高 | 第45页 |
·互动的教学方式 | 第45-46页 |
4 构建生命教育的校园环境 | 第46-48页 |
·生命化的校园文化 | 第46页 |
·积极的生命预警系统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