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社会转型时期的留守儿童及隔代家庭教育现状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3-18页 |
一、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 第13-16页 |
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 第18-21页 |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 第18-19页 |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优劣势分析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优势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劣势 | 第22-29页 |
一、在学习上缺乏管教与督促,使得智力开发受到制约 | 第22-23页 |
二、在心理上缺少亲情关怀,导致形成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 第23-25页 |
三、在安全上缺少必要监护,使得其身心受到伤害 | 第25-27页 |
四、在价值观上缺乏正确引导,导致形成不良的价值观 | 第27页 |
五、在亲子关系上缺少有效沟通,导致产生亲子间的隔阂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隔代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29-40页 |
第一节 家庭方面的原因 | 第29-34页 |
一、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优质家庭教育的形成 | 第29-32页 |
二、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缺少必要沟通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学校方面的原因 | 第34-37页 |
一、学校应试教育的弊端 | 第34-35页 |
二、学校单调的课余生活 | 第35-36页 |
三、学校缺乏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政府方面的原因 | 第37-40页 |
一、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健全 | 第37-38页 |
二、政府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不够 | 第38-39页 |
三、农民缺乏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第40-51页 |
第一节 祖辈和父母要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40-42页 |
一、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 | 第40-41页 |
二、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学校应担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 第42-45页 |
一、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 第43-44页 |
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 第44页 |
三、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平台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政府要充分履行其在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中的职责 | 第45-51页 |
一、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联动的管理网络 | 第46页 |
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 第46-47页 |
三、加强对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的监管 | 第47-48页 |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资力度 | 第48-49页 |
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