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对民族精神及其内涵的解读 | 第8-11页 |
(一) 民族精神首先是一种民族意识 | 第9-10页 |
(二) 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 | 第10页 |
(三) 民族精神是被本民族成员普遍认同和共同信仰的高尚品格 | 第10页 |
(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集体意志的体现 | 第10页 |
(五)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得以产生的源泉和依据 | 第10页 |
(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 | 第10页 |
(七) 民族精神属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范畴 | 第10-11页 |
二、对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内涵的解读 | 第11-15页 |
(一) 爱国主义 | 第11页 |
(二) 团结统一 | 第11-12页 |
(三) 爱好和平 | 第12-13页 |
(四) 勤劳勇敢 | 第13-14页 |
(五) 自强不息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 第15-30页 |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 | 第15-20页 |
一、孕育和产生阶段 | 第15-16页 |
二、挑战与探索阶段 | 第16-17页 |
三、抗争与崛起阶段 | 第17-19页 |
四、融合与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源地之一——黄土高原 | 第20-22页 |
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发源地 | 第20-21页 |
二、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 第21-22页 |
三、黄土高原上的民间精神文化 | 第22页 |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和维系 | 第22-27页 |
一、中华民族强健、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 | 第22-23页 |
二、中华民族稳定、高效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第23-25页 |
(一) 有利于把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 第24页 |
(二) 有利于把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 第24页 |
(三) 有利于把国家的重大经济建设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结合起来 | 第24-25页 |
(四) 有利于把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结合起来 | 第25页 |
三、中华民族强大、统一、多样的民族文化及文字 | 第25-26页 |
四、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人物的重大作用 | 第26-27页 |
第四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趋势 | 第27-30页 |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一) 中华民族发展首先基于她“多元”、“一体”的民族大格局 | 第27页 |
(二) 中华民族的发展依赖于自身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 第27-28页 |
(三) 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依赖于民族自身的综合发展状况 | 第28页 |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观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一)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弘扬 | 第28页 |
(二) 在教育事业上的推动和发展 | 第28-29页 |
(三) 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解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 第30-46页 |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八大文化内涵 | 第30-39页 |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利益思想 | 第30-31页 |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一体互助思想 | 第31-32页 |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自立精神 | 第32-34页 |
四、“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尊德重道精神 | 第34-35页 |
五、“天下为公”的公正无私精神 | 第35-36页 |
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和合包容精神 | 第36-37页 |
七、“天人合一”的崇高和谐境界 | 第37-38页 |
八、“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民族品质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及其深层内涵 | 第39-41页 |
(一) 深厚、持久的爱国之情 | 第40页 |
(二) 基本政治立场、道德信仰和价值观的一种社会规范 | 第40页 |
(三) 报国志愿和社会实践行为 | 第40页 |
(四) 社会精神力量和信仰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 第41-46页 |
一、“长征精神”及其时代内涵 | 第41-42页 |
二、“两弹一星”精神及其时代内涵 | 第42-43页 |
三、“载人航天精神”及其时代内涵 | 第43-44页 |
四、“抗震救灾精神”及其时代内涵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 第46-53页 |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本质属性 | 第46页 |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 第46页 |
三、中华民族精神维系了人类历史上唯一未中断的中华文明 | 第46-47页 |
四、中华民族精神奠定和维护了我国“一体多元”的多民族国家格局 | 第47页 |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 第47-53页 |
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8-49页 |
(一) 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第48页 |
(二) 有利于构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 | 第48页 |
(三) 为和谐社会提供价值导向和文化支撑 | 第48-49页 |
二、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重塑与增强 | 第49-50页 |
(一) 中华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有双重促进作用 | 第49-50页 |
(二)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内化力量和塑造力量 | 第50页 |
三、有利于提升多民族国家的软实力 | 第50-51页 |
(一) 有利于提升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第50页 |
(二) 有利于提升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 第50-51页 |
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崛起和伟大复兴 | 第51-53页 |
(一) 有利于经济和国力的提升 | 第51页 |
(二) 有利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升 | 第51-52页 |
(三) 有利于文化和精神状态的提升 | 第52页 |
(四) 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的实现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举措 | 第53-60页 |
第一节 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 第53-55页 |
一、继续加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工作 | 第53页 |
二、推进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内涵的发掘和创新 | 第53-54页 |
三、强化落实宣传与发展规范相应的公共文化事业 | 第54页 |
四、建立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信仰体系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强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 | 第55-57页 |
一、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应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的原则 | 第55页 |
二、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育体系的全过程 | 第55-56页 |
(一) 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育体系的全过程 | 第55-56页 |
(二) 建立中华民族精神的专项考核评价机制 | 第56页 |
(三) 加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实地参展活动 | 第56页 |
三、大力开展各项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取得实践育人之效果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掘和弘扬 | 第57-58页 |
一、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掘和弘扬的注意事项 | 第57-58页 |
二、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掘和弘扬的指导思想 | 第58页 |
第四节 通过科学吸收和开拓创新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第58-60页 |
一、对于中华民族内部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创新 | 第58-59页 |
二、对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创新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