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概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村新农村建设进程 | 第14-29页 |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先期工作 | 第14-17页 |
一、确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乡镇) | 第14-15页 |
二、根据本村特点进行具体规划 | 第15-16页 |
三、调动村民建设乡村积极性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依托多种产业发展经济 | 第17-21页 |
一、水稻特色农业型 | 第17-19页 |
二、劳务经济型 | 第19-20页 |
三、乡村民俗旅游型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 | 第21-24页 |
一、收入保障 | 第22页 |
二、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 | 第22-24页 |
第四节 社会文化建设 | 第24-27页 |
一、发掘保持民族风俗 | 第24-25页 |
二、村民文化活动 | 第25-26页 |
(一) 民族运动会 | 第25页 |
(二) 老年协会 | 第25-26页 |
三、树立文明新风 | 第26-27页 |
第五节 加强党建、公开村务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43页 |
第一节 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 | 第29-32页 |
一、示范村与非示范村 | 第29页 |
二、资金投入不平衡 | 第29-31页 |
三、部分规划滞后 | 第31页 |
四、制度不够完善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农村空洞化问题 | 第32-37页 |
一、农业生产的困境 | 第32-34页 |
(一) 劳动力丧失 | 第32页 |
(二) 主体意识不强 | 第32-33页 |
(三) 无法安心农业 | 第33页 |
(四) 农民增收困难 | 第33-34页 |
二、产业化问题 | 第34-35页 |
三、集体经济匮乏 | 第35页 |
四、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 第35-36页 |
(一) 老龄化提前到来的喜与忧 | 第35-36页 |
(二) 留守孩子的寂寞 | 第36页 |
五、村委和党组织建设困难 | 第36-37页 |
(一) 选举干部困难 | 第36-37页 |
(二) 发展党员困难 | 第37页 |
(三) 村干部老龄化、认识落后 | 第37页 |
第三节 朝鲜族自身发展中的困难 | 第37-43页 |
一、男女婚育的困难 | 第37-38页 |
(一) 朝汉通婚 | 第37-38页 |
(二) 大龄男青年结婚难 | 第38页 |
二、人口的负增长 | 第38-39页 |
(一) 生育率极低 | 第38-39页 |
(二) 老龄化严重、迁出率高 | 第39页 |
三、传统文化的丧失 | 第39-41页 |
(一) 通婚家庭 | 第39-40页 |
(二) 市场经济的冲击 | 第40页 |
(三) 就读汉族小学 | 第40页 |
(四) 缺乏自觉的继承意识 | 第40-41页 |
四、教育与素质问题 | 第41-43页 |
(一) 学校撤并的是非 | 第41-42页 |
(二) 农民培训不合理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43-55页 |
第一节 根据民族特点建设朝鲜族乡村 | 第43-45页 |
一、“因族、因村”做好规划 | 第43-44页 |
二、建立长效、多元资金投入机制 | 第44-45页 |
(一) 政府专项资金 | 第44页 |
(二) 调动各方筹集资金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多途径切实促进朝鲜族农民增收 | 第45-49页 |
一、做强农业 | 第45-47页 |
(一) 农业生产集约化 | 第45-46页 |
(二) 依靠科学技术 | 第46页 |
(三) 加快副业、加工业的发展 | 第46-47页 |
二、规范、引导劳动力转移 | 第47-48页 |
(一) 政府组织合法劳务输出 | 第47-48页 |
(二) 实施“引凤入巢”工程 | 第48页 |
(三) 发展集体企业 | 第48页 |
三、发展民俗旅游业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切实解决朝鲜族民族发展问题 | 第49-53页 |
一、促进男女婚育 | 第49-50页 |
(一) 关怀大龄男青年 | 第49页 |
(二) 平衡人口结构 | 第49-50页 |
二、改变人口负增长现状 | 第50页 |
(一) 鼓励双生、保证质量 | 第50页 |
(二) 照顾老人、丰富生活 | 第50页 |
(三) 加强医疗、养老措施 | 第50页 |
三、发扬民族新风尚 | 第50-51页 |
(一) 保持朝鲜族风俗、发展民俗旅游 | 第50-51页 |
(二) 倡导文明乡风 | 第51页 |
四、重视民族教育 | 第51-53页 |
(一) 完善双语教学和办学条件 | 第51-52页 |
(二) 适当撤并学校 | 第52页 |
(三) 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健康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完善农村组织建设 | 第53-55页 |
一、完善村委建设、紧密联系群众 | 第53页 |
二、做好带头作用、培养新农民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