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研究对象和目标 | 第7-8页 |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语料的来源和处理 | 第9-11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儿童空间范畴发展研究概述 | 第12-19页 |
·儿童语言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 | 第12-13页 |
·语言天赋论 | 第12页 |
·行为主义理论 | 第12页 |
·认知发展理论 | 第12-13页 |
·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 第13-14页 |
·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儿童空间范畴发展的两种倾向 | 第14-17页 |
·空间认知概念发展决定着语言空间语词的习得 | 第14-15页 |
·特定语言输入影响儿童空间认知能力 | 第15-17页 |
·小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空间介词的发展 | 第19-43页 |
·空间介词的范围 | 第19-20页 |
·空间介词的语形发展 | 第20-30页 |
·空间介词语形发展概貌 | 第20-25页 |
·空间介词语形发展顺序 | 第25-26页 |
·空间介词语形发展顺序的认知、语言解释 | 第26-30页 |
·空间介词的语义发展 | 第30-35页 |
·“上”的发展 | 第30-32页 |
·“下”的发展 | 第32-33页 |
·“里、外”的发展 | 第33页 |
·“前、后、中”的发展 | 第33-35页 |
·空间介词发展的规律和原则 | 第35-42页 |
·凝固组合的习得早于单一语素 | 第35-36页 |
·原型义项的习得早于边缘义项 | 第36-38页 |
·内在参考框架的习得早于相对参考框架和绝对参考框架 | 第38-39页 |
·语义范畴的习得早于语言形式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趋向动词的发展 | 第43-67页 |
·趋向动词的范围 | 第43-44页 |
·Talmy 的语言分类及汉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类型学特征 | 第44-47页 |
·Talmy 的语言分类 | 第44-45页 |
·汉语是不典型的卫星框架语言 | 第45-47页 |
·运动事件表达方式的发展 | 第47-62页 |
·运动事件表达方式发展概貌 | 第47-58页 |
·运动事件表达方式发展规律 | 第58-62页 |
·运动事件语义表达的发展 | 第62-66页 |
·自我参照早于他人参照 | 第62-64页 |
·客观参照早于主观参照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空间动词的发展 | 第67-103页 |
·空间动词的界定 | 第67-68页 |
·空间动词的发展倾向 | 第68-70页 |
·空间动词的发展概貌 | 第70-96页 |
·主体位移动词的发展 | 第70-73页 |
·受事位移动词的发展 | 第73-88页 |
·施事位移动词的发展 | 第88-93页 |
·空间占据动词的发展 | 第93-96页 |
·空间动词发展相关问题的讨论 | 第96-101页 |
·儿童母语习得和“语法化”的关系问题讨论 | 第96-99页 |
·“动词孤岛假说”的讨论 | 第99-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在”“有”“是”字句的发展 | 第103-112页 |
·“在”字句的发展 | 第103-106页 |
·“在”字句发展的语法分布面貌 | 第103-105页 |
·“在”字句发展的规律 | 第105-106页 |
·“有”字句的发展 | 第106-109页 |
·“有”字句意义的语例分布 | 第106-107页 |
·“有”字句结构的发展 | 第107-109页 |
·“是”字句的发展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语 | 第112-11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后记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