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直翅目害虫论文

东亚飞蝗体温调节能力及其与绿僵菌致病性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8页
   ·绿僵菌研究现状第15-20页
     ·绿僵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第15页
     ·绿僵菌入侵过程中各种酶的作用第15-18页
       ·蛋白酶第16页
       ·几丁质酶第16-17页
       ·酯酶和脂酶第17-18页
       ·各种酶的相互作用第18页
     ·绿僵菌致病性及昆虫防御体系第18-20页
       ·保护性屏障第18-19页
       ·细胞防御反应第19页
       ·体液防御反应第19-20页
   ·绿僵菌治蝗研究进展第20-22页
     ·绿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理第20-21页
       ·附着机制的研究第20-21页
       ·孢子萌发反应第21页
       ·菌丝在虫体内大量生长第21页
     ·绿僵菌治蝗实例第21页
     ·蝗虫绿僵菌制剂研制和推广应用第21-22页
     ·绿僵菌防治蝗虫中存在的问题、菌株改良及展望第22页
   ·昆虫体温调节研究进展第22-27页
     ·行为性发热的概念第23页
     ·变温动物的热敏感性第23-24页
     ·温度对寄主-病原物互作的影响第24-27页
       ·温度对寄主免疫能力的影响第24-25页
       ·温度对寄主—病原物互作影响的几种情况第25-26页
       ·热行为和环境对寄主体温的影响第26-27页
   ·研究思路第27-28页
     ·立题依据第27页
     ·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毒力的影响第28-37页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供试菌株第28页
     ·试剂第28页
     ·温度对LA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第28-29页
       ·不同温度下孢子萌发速率第28页
       ·高温下孢子萌发速率测定第28-29页
       ·不同高温处理对孢子萌发速率的影响第29页
     ·温度对LA菌株酶活力的影响第29-30页
       ·培养基第29页
       ·不同培养时间孢外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第29页
       ·温度对孢外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第29页
       ·不同培养时间几丁质酶活力的测定第29页
       ·温度对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第29-30页
     ·温度对LA菌株毒力的影响第30页
     ·数据处理分析第30页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不同温度下孢子萌发速率第30-31页
     ·高温下孢子萌发速率第31页
     ·不同高温处理对孢子萌发速率的影响第31-32页
     ·LA孢外蛋白酶活力测定第32-33页
       ·不同培养时间孢外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第32页
       ·温度对孢外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第32-33页
     ·LA几丁质酶活力测定第33-34页
       ·不同培养时间几丁质酶活力的测定第33-34页
       ·温度对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第34页
     ·温度对LA菌株毒力的影响第34-35页
   ·讨论第35-37页
第三章 东亚飞蝗耐高温能力与体温调节特性的研究第37-47页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供试蝗虫第37页
     ·体温测定方法第37页
     ·东亚飞蝗耐高温能力测定第37页
     ·无辐射热条件下东亚飞蝗体温调节能力第37-38页
       ·东亚飞蝗体温(Tb)与环境温度(Ta)的关系第37页
       ·东亚飞蝗体温(Tb)随环境温度(Ta)持续升高的变化第37-38页
     ·有辐射热条件下东亚飞蝗体温调节行为及能力测定第38页
       ·东亚飞蝗对辐射温度的选择行为第38页
       ·不同辐射温度下的体温调节能力第38页
       ·东亚飞蝗在同一辐射热源下不同角度的体温差异第38页
       ·东亚飞蝗在同一辐射热源不同风速下体温差异第38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38页
   ·结果与分析第38-45页
     ·东亚飞蝗耐高温能力第38-39页
     ·东亚飞蝗体温(Tb)随环境温度(Ta)的变化第39-40页
     ·东亚飞蝗体温(Tb)随环境温度(Ta)持续升高的变化第40-41页
     ·东亚飞蝗对辐射温度的行为性选择第41-43页
     ·不同辐射温度下的体温调节能力第43页
     ·热辐射角度对东亚飞蝗体温的影响第43-44页
     ·东亚飞蝗在同一辐射热源下不同风速下体温差异第44-45页
   ·讨论第45-47页
     ·东亚飞蝗的耐高温能力第45-46页
     ·东亚飞蝗的体温调节行为第46-47页
第四章 室内东亚飞蝗体温调节对绿僵菌致病性的影响第47-54页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供试菌株与蝗虫第47页
     ·试验条件的设置第47页
     ·接菌后不同的辐射时间对染菌蝗虫的影响第47-48页
       ·接种LA后不同时间给予辐射热对东亚飞蝗致死的影响第47页
       ·接种LA后每天照射不同时间对东亚飞蝗致死的影响第47-48页
     ·感染绿僵菌后东亚飞蝗的行为反应第48页
     ·体温调节对染菌东亚飞蝗存活率、生殖力的影响第48页
       ·体温调节对接种不同剂量LA孢子东亚飞蝗存活率的影响第48页
       ·接种亚致死剂量LA孢子后东亚飞蝗雄成虫成熟率的影响第48页
       ·接种亚致死剂量LA孢子后东亚飞蝗雌成虫产卵量、孵化率的影响第48页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接菌后不同的辐射时间对染菌蝗虫的影响第48-49页
       ·接种LA后不同时间给予辐射热对东亚飞蝗致死的影响第48-49页
       ·接种LA后每天照射不同时间对东亚飞蝗致死的影响第49页
     ·染菌东亚飞蝗对辐射温度的行为性选择第49-51页
     ·体温调节对染菌东亚飞蝗存活率、生殖力的影响第51-53页
       ·体温调节对接种不同剂量LA孢子东亚飞蝗存活率的影响第51页
       ·接种亚致死剂量LA孢子东亚飞蝗雄成虫成熟率的影响第51-52页
       ·接种亚致死剂量LA孢子东亚飞蝗雌成虫产卵量、孵化率的影响第52-53页
   ·讨论第53-54页
第五章 田间东亚飞蝗体温调节对绿僵菌防治效果的影响第54-62页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试验仪器与供试菌株第54页
       ·田间测量仪器第54页
       ·绿僵菌孢子粉制备第54页
     ·蝗区芦苇地气候环境测定第54-55页
       ·温湿度测定第54页
       ·照度测定第54-55页
       ·风速、风温测定第55页
     ·东亚飞蝗不同龄期阴晴天气体温测定第55页
     ·笼罩对东亚飞蝗体温调节的影响第55页
     ·喷洒绿僵菌不同剂型后东亚飞蝗的体温测定第55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55页
   ·结果与分析第55-60页
     ·蝗区芦苇地的气候环境第55-56页
     ·东亚飞蝗不同龄期在阴晴天气下的体温变化第56-57页
     ·笼罩对东亚飞蝗体温调节的影响第57页
     ·喷洒绿僵菌不同剂型后东亚飞蝗体温测定第57-60页
   ·讨论第60-62页
     ·气候环境与蝗虫体温的关系第60页
     ·田间喷洒绿僵菌后对蝗虫体温调节的影响第60-61页
     ·龄期与体温调节的关系第61页
     ·本试验存在的不足和展望第61-62页
第六章 体温调节对东亚飞蝗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第62-69页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供试菌株与蝗虫第62页
     ·体温调节对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第62-63页
       ·血淋巴制备第62-63页
       ·血细胞和绿僵菌孢子动力学第63页
       ·荧光异硫氰酸盐(FITC)硅珠粒示踪法观察血细胞吞噬反应第63页
     ·体温调节对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第63-64页
       ·血清样本制备第63页
       ·血清蛋白质浓度测定第63-64页
       ·酚氧化酶(PO)活性测定第64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64页
   ·结果与分析第64-67页
     ·血细胞和绿僵菌孢子动力学第64-65页
     ·荧光异硫氰酸盐(FITC)硅珠粒示踪法观察血细胞吞噬反应第65-66页
     ·体温调节对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第66-67页
   ·讨论第67-69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69-71页
   ·主要创新性结论第69-70页
   ·亟待开展的工作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84页
致谢第84-85页
作者简介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紫茎泽兰分子研究平台的建立及化感相关基因EaCHS1的克隆
下一篇:玉米抗大斑病Ht2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