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紫茎泽兰分子研究平台的建立及化感相关基因EaCHS1的克隆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6页
   ·紫茎泽兰简介第14-17页
     ·紫茎泽兰的分布第14-15页
     ·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第15-16页
     ·紫茎泽兰入侵特点及危害第16-17页
   ·化感作用研究进展第17-21页
     ·化感作用第17-18页
     ·化学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第18-19页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第19页
     ·化感作用的机理第19-21页
   ·酚类及萜类物质的次生代谢途径第21-24页
     ·酚类物质的代谢途径第21-23页
     ·萜类物质的代谢途径第23-24页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主要内容第24-25页
     ·研究目的第25页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紫茎泽兰叶片 CDNA 文库的构建第26-39页
   ·材料与方法第27-34页
     ·材料与试剂第27页
     ·总 RNA 的提取第27-28页
     ·m RNA 的纯化第28页
     ·紫茎泽兰cDNA 文库构建第28-33页
     ·文库质量评价第33页
     ·菌落原位杂交第33-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总 RNA 提取及m RNA 纯化第34页
     ·双链cDNA 的合成第34-35页
     ·插入片段检测及库容量计算第35-36页
     ·cDNA 文库的筛选及阳性克隆测序第36页
   ·讨论第36-39页
第三章 紫茎泽兰次生代谢相关酶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分析第39-50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材料与试剂第40页
     ·RT-PCR 扩增四个关键酶编码基因的保守序列第40-42页
     ·羟基泽兰酮处理方法第42页
     ·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鉴定第42-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紫茎泽兰次生代谢途径中四个关键酶基因核心序列的克隆第43-45页
     ·诱导条件的优化第45-46页
     ·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鉴定第46-47页
   ·讨论第47-50页
第四章 紫茎泽兰 EACH51 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第50-74页
   ·材料与方法第52-62页
     ·材料与试剂第52页
     ·EaCH51 全长的克隆第52-57页
     ·紫茎泽兰总 DNA 的提取第57页
     ·Southern blotting 分析 EaCH51 基因第57-60页
     ·植物过量表达载体构建第60-61页
     ·酒精诱导启动子 RNAi 载体pAR-CHS 的构建第61-62页
   ·结果与分析第62-71页
     ·EaCH51 全长序列的获得第62-64页
     ·基因序列分析第64-65页
     ·EaCH51 受羟基泽兰酮诱导的表达水平变化第65-66页
     ·Southern 杂交分析 EaCH51 基因第66页
     ·植物过量表达载体构建第66-70页
     ·RNA 干涉载体构建第70-71页
   ·讨论第71-74页
第五章 紫茎泽兰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74-84页
   ·材料与方法第74-78页
     ·材料与试剂第74-75页
     ·植物材料的处理第75页
     ·抗性选择压力的确定第75页
     ·侵染条件的优化第75页
     ·植物转化,愈伤的诱导以及再生植株的获得第75-76页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第76页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第76-77页
     ·半定量 RT-PCR 检测第77-78页
   ·结果与分析第78-83页
     ·抗性选择压力的确定第78页
     ·侵染条件的优化第78-79页
     ·愈伤的诱导以及转化植株的获得第79-81页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第81页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第81-82页
     ·半定量 RT-PCR 检测第82-83页
   ·讨论第83-84页
第六章 化感物质对拟南芥根系发育的影响初探第84-89页
   ·材料与方法第84-85页
     ·材料与试剂第84页
     ·拟南芥的处理第84-85页
   ·结果与分析第85-87页
     ·不同浓度羟基泽兰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85页
     ·不同浓度羟基泽兰酮对根毛生长的影响第85-86页
     ·不同浓度羟基泽兰酮对主根生长的影响第86-87页
   ·讨论第87-89页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第89-91页
   ·结论第89页
   ·创新点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作者简历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白叶枯病菌群体感应信号DSF和c-di-GMP系统中重要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下一篇:东亚飞蝗体温调节能力及其与绿僵菌致病性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