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协同工作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Ⅰ--双向等柱距柱网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概述 | 第10-16页 |
| ·钢筋混凝土楼盖体系 | 第10-13页 |
| ·梁板体系 | 第13-16页 |
| ·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 ·弹性理论 | 第16-17页 |
| ·极限平衡法 | 第17-18页 |
| ·直接设计法 | 第18-21页 |
| ·等代框架法 | 第21-22页 |
| ·有限元法 | 第22-23页 |
| ·现有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试验模拟 | 第23-24页 |
| ·理论分析 | 第24页 |
| ·设计实例 | 第24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试验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 | 第27-44页 |
|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模拟简介 | 第27-32页 |
| ·分析模型 | 第27-28页 |
| ·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 第28-29页 |
| ·收敛控制与策略 | 第29-31页 |
| ·ANSYS命令流输入方式 | 第31-32页 |
| ·模拟试验模型介绍 | 第32-33页 |
| ·试验有限元模拟的求解过程 | 第33-37页 |
|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3-36页 |
| ·施加边界条件、施加荷载及求解控制 | 第36-37页 |
| ·查看结果 | 第37页 |
|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 ·各梁和板中点挠度计算所得结果与试验值比较 | 第37-40页 |
| ·各截面钢筋应力试验值与计算结果比较 | 第40-42页 |
| ·板截面弯矩值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楼盖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44-103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计算模型介绍 | 第45-55页 |
| ·计算模型尺寸 | 第45-46页 |
| ·ANSYS模拟材料属性 | 第46-47页 |
| ·α=3模型 | 第47-54页 |
| ·其余梁板刚度比模型 | 第54-55页 |
| ·弹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 ·梁弯矩分布 | 第55-58页 |
| ·板各截面弯矩分布 | 第58-61页 |
| ·由弹性分析得出的结论 | 第61页 |
| ·非线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86页 |
| ·不同荷载对非线性结果的影响 | 第61-65页 |
| ·不同设计方法对非线性结果的影响 | 第65-72页 |
| ·不同设计方法下各截面钢筋应力 | 第72-80页 |
| ·不同梁板刚度比下轴力分布规律 | 第80-82页 |
| ·不同梁板刚度比下弯矩分布规律 | 第82-86页 |
| ·由非线性分析得出的结论 | 第86页 |
| ·双向板楼盖结构在不同梁板刚度比下的弯矩分配规律 | 第86-101页 |
| ·梁和板的总弯矩分配规律 | 第87-89页 |
| ·中间板带和边缘板带总弯矩分配规律 | 第89-91页 |
| ·梁各截面弯矩计算方法 | 第91-94页 |
| ·中间板带各截面弯矩计算方法 | 第94-100页 |
| ·边缘板带各截面弯矩计算方法 | 第100-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设计实例 | 第103-117页 |
| ·α=3.0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设计实例 | 第103-109页 |
| ·模型设计 | 第103-104页 |
| ·弯矩值比较 | 第104-105页 |
| ·钢筋应力比较 | 第105-109页 |
| ·α=0.6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设计实例 | 第109-116页 |
| ·模型设计 | 第109-111页 |
| ·弯矩值比较 | 第111-112页 |
| ·钢筋应力比较 | 第112-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7-120页 |
| ·结论 | 第117-119页 |
| ·展望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