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再生混合骨料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及透水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国内对建筑垃圾研究和利用现状 | 第17-21页 |
·、建筑垃圾用做填充料 | 第17-18页 |
·、建筑垃圾用做生产砌块的骨料 | 第18-20页 |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一般途径 | 第20-21页 |
·国外对建筑垃圾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 第21-23页 |
·国内外对再生混合骨料混凝土的研究 | 第23-25页 |
·、国内对再生混合骨料混凝土的研究 | 第23-24页 |
·、国外对再生混合骨料混凝土的研究 | 第24-2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对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估算和预测 | 第25页 |
·、建筑垃圾中各种组成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25页 |
·、研究再生混合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25页 |
·、对再生混合骨料透水性混凝土配合比的探索和研究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估算和预测 | 第29-38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建筑垃圾的定义和组成来源 | 第30页 |
·、建筑垃圾产生量的估算方法 | 第30-32页 |
·、建筑施工中的垃圾产生量 | 第31页 |
·、旧建筑物拆除产生垃圾量的估算 | 第31页 |
·、旧建筑装潢垃圾产生量 | 第31-32页 |
·、建筑垃圾总量 | 第32页 |
·、建筑垃圾产生量的预测 | 第32-34页 |
·、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方法 | 第32-33页 |
·、预测建筑垃圾产生量 | 第33-34页 |
·建筑垃圾再利用的效益分析 | 第34-36页 |
·、自然资源效益分析 | 第35-36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建筑垃圾中各种组成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38-48页 |
·、引言 | 第38页 |
·、不同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宏观方法 | 第38-39页 |
·、微观方法 | 第39-40页 |
·、不同成分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40-43页 |
·、砖瓦 | 第40-41页 |
·、混凝土碎块 | 第41页 |
·、玻璃 | 第41-42页 |
·、木纤维 | 第42页 |
·、旧塑料 | 第42-43页 |
·、沥青 | 第43页 |
·、贝壳 | 第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第四章 再生混合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48-71页 |
·、再生混合骨料物理性质 | 第48-50页 |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案 | 第50-52页 |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1-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页 |
·、再生混合粗骨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第52-58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2页 |
·、试块制作 | 第52-53页 |
·、试验现象和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不同骨料成分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第58-61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8页 |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58-61页 |
·、再生混合细骨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 第61-66页 |
·、试验方案 | 第61-63页 |
·、试验方案1结果和分析 | 第63-65页 |
·、试验方案2和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再生混凝土抗压和抗拉强度关系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再生混合骨料配制透水混凝土试验研究 | 第71-90页 |
·、透水性混凝土简介 | 第71-73页 |
·、透水性混凝土的定义 | 第71-72页 |
·、透水性混凝土的分类 | 第72页 |
·、透水性混凝土及制品诸多生态方面的优点 | 第72-73页 |
·、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和强度的形成机理研究 | 第73-77页 |
·、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形成机理 | 第73-76页 |
·、透水性混凝土强度形成机理 | 第76-77页 |
·、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 第77-81页 |
·、透水系数的两种测定方法 | 第77-78页 |
·、本文所用透水系数测定方法 | 第78-80页 |
·、再生混合骨料透水混凝土试验方案 | 第80-81页 |
·、再生混合骨料混凝土透水试验现象和结果分析 | 第81-87页 |
·、试验现象 | 第81-83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3-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展望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