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导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2、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文献法 | 第13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3、访谈法 | 第14页 |
4、实地考察法 | 第14页 |
(四)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2、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五)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二、"农远工程"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一) 现代远程教育理论 | 第18-23页 |
1、远程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 | 第18-22页 |
2、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二) 整合理论 | 第23-26页 |
1、整合理论 | 第24页 |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24-26页 |
三、基于三种硬件模式应用评介 | 第26-34页 |
(一) 教学光盘播放的应用模式 | 第26-28页 |
1、教学光盘播放的特点与功能 | 第26-27页 |
2、教学光盘播放的应用模式 | 第27-28页 |
(二) 卫星教学的应用模式 | 第28-31页 |
1、卫星教学的特点与功能 | 第28-30页 |
2、卫星教学的应用模式 | 第30-31页 |
(三) 计算机教室的应用模式 | 第31-34页 |
1、计算机教室的特点与功能 | 第31-32页 |
2、计算机教室的应用模式 | 第32-34页 |
四、河南省"农远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4-54页 |
(一) 河南省"农远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8页 |
1、对"农远工程"的认识仍需加深,积极性有待提高 | 第36-37页 |
2、硬件建设和资源建设存在不足 | 第37-40页 |
3、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低,信息技术人员技术能力不高 | 第40-44页 |
4、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第44-47页 |
5、"农远资源"的教学应用模式开发不成熟 | 第47-48页 |
(二) 河南省"农远工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54页 |
1、经费因素 | 第48-49页 |
2、观念因素 | 第49-51页 |
3、培训因素 | 第51-53页 |
4、运行机制因素 | 第53-54页 |
五、河南省"农远工程"的发展对策 | 第54-65页 |
(一) 更新观念,增强认识,创造应用环境 | 第54-56页 |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改变传统评价观念 | 第54-55页 |
2、切实转变观念,创造应用环境 | 第55-56页 |
3、多渠道认识"农远工程",消除应用抵触心理 | 第56页 |
(二) 确保经费投入和使用,为"农远工程"发展提供保障 | 第56-57页 |
1、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经费投入 | 第56页 |
2、规范资金管理,保证有效使用 | 第56-57页 |
(三) 加强硬件建设与维护,提供应用基础 | 第57页 |
(四) 加强资源开发,促进积极应用 | 第57-59页 |
1、统一资源与教材版本,适应教学需要 | 第58页 |
2、注重地方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 第58-59页 |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开发 | 第59页 |
(五) 强化教师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 第59-63页 |
1、形成规范的培训体系 | 第59-60页 |
2、改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 第60-62页 |
3、强化校本培训 | 第62页 |
4、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以课题、项目带动培训 | 第62-63页 |
(六) 建立"农远工程"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其顺利运行 | 第63-65页 |
1、规范管理制度,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 第63页 |
2、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应用热情 | 第63-64页 |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推动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 | 第64-65页 |
六、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件1:调查问卷 | 第70-74页 |
附件2:访谈提纲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