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牡丹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1.1 牡丹的育种方法 | 第14-16页 |
1.1.2 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1.3 牡丹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1.4 牡丹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 体细胞胚发生内源激素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2.1 生长素类 | 第19-20页 |
1.2.2 脱落酸 | 第20-21页 |
1.2.3 赤霉素类 | 第21-22页 |
1.3 体胚发生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3.1 WUS | 第22-24页 |
1.3.2 AGL15 | 第24-25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牡丹体细胞胚胎直接发生过程 | 第27-43页 |
2.1 材料方法 | 第27-3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2.2.1 牡丹体细胞胚直接发生过程 | 第31-34页 |
2.2.2 牡丹体胚发生过程组织细胞学观察 | 第34-37页 |
2.2.3 牡丹体胚发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第37-41页 |
2.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牡丹体细胞胚胎发生相关基因WUS的克隆 | 第43-61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43-4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3.1.2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3.1.3 引物设计和基因测序 | 第44页 |
3.1.4 总RNA的提取 | 第44页 |
3.1.5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 | 第44-45页 |
3.1.6 Po WUS基因CDS序列的PCR扩增 | 第45-46页 |
3.1.7 PCR产物的检测和回收 | 第46页 |
3.1.8 PCR片段连接与转化 | 第46-47页 |
3.1.9 菌落PCR | 第47页 |
3.1.10 质粒提取与质粒PCR验证 | 第47-48页 |
3.1.11 PoWUS基因的序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8页 |
3.1.12 Po WUS基因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48-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0页 |
3.2.1 总RNA提取结果与检测 | 第49-50页 |
3.2.2 牡丹Po WUS基因CDS序列克隆 | 第50-52页 |
3.2.3 牡丹PoWUS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52-55页 |
3.2.4 牡丹PoWUS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58页 |
3.2.5 牡丹PoWU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58-60页 |
3.3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牡丹体细胞胚胎发生相关基因AGL15的克隆 | 第61-72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4.2.1 总RNA提取结果与检测 | 第61-62页 |
4.2.2 牡丹Po AGL15 基因CDS序列克隆 | 第62-63页 |
4.2.3 牡丹PoAGL15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63-66页 |
4.2.4 牡丹PoAGL15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6-69页 |
4.2.5 牡丹PoAGL15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69-71页 |
4.3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2-75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讨论 | 第73-74页 |
5.3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