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一、绪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文献查阅法 | 第14页 |
2.开发研究 | 第14页 |
3.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法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一) 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 | 第16-23页 |
1.群体动力学 | 第16-17页 |
2.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 第17-19页 |
3.WIKI技术 | 第19-20页 |
4.WIKI协作备课 | 第20-22页 |
5.实践共同体 | 第22-23页 |
(二) 国内外WIKI教育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3-28页 |
1.通用WIKI系统的技术构架分析 | 第23-24页 |
2.WIKI教育主题站点的应用分析 | 第24-25页 |
3.WIKI教育应用研究分析 | 第25-27页 |
4.WIKI典型应用案例 | 第27-28页 |
(三) 国内外备课研究及备课工具的应用状况 | 第28-32页 |
1.国内外备课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 第28-30页 |
2.相关备课工具分析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三、WIKI协作备课系统的设计 | 第34-49页 |
(一) 构建WIKI协作备课系统的可行性 | 第34-35页 |
1.开发层面 | 第34-35页 |
2.应用层面 | 第35页 |
(二) 系统需求分析 | 第35-38页 |
1.Eduwiki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 第36-37页 |
2.Eduwiki的功能定位与协作备课的对应关系 | 第37-38页 |
(三) 系统功能的设计 | 第38-48页 |
1.Eduwiki的系统建模 | 第38-41页 |
2.Eduwiki系统的主要模块结构 | 第41-44页 |
3.系统数据表的设计 | 第44-46页 |
4.系统的激励机制与监控机制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四、WIKI协作备课系统的开发 | 第49-68页 |
(一) 关于"开发研究"与Eduwiki开发方法 | 第49-51页 |
(二) Eduwiki系统的开发环境及关键技术 | 第51-57页 |
1.Eduwiki系统开发环境的体系结构 | 第51-52页 |
2.MVC模式 | 第52-54页 |
3.Eduwiki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 第54-57页 |
(三) Eduwiki系统的开发过程 | 第57-61页 |
1.Eduwiki Beta版的开发研究过程 | 第57-59页 |
2.Eduwiki 1.0版的开发研究过程 | 第59-61页 |
(四) WIKI协作备课活动的案例描述 | 第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五、WIKI协作备课应用模式及其验证实验 | 第68-82页 |
(一) 实验设计 | 第68-71页 |
1.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68-69页 |
2.实验对象 | 第69页 |
3.实验变量与干扰因素的控制 | 第69-70页 |
4.测试工具 | 第70-71页 |
(二) 实验过程 | 第71-74页 |
1.实验前期准备 | 第71-72页 |
2.实施协作备课 | 第72-73页 |
3.评价和反馈 | 第73-74页 |
(三)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4-81页 |
1.使用效果分析 | 第74-78页 |
2.教师的体验与建议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六、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一) 主要观点 | 第82-83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83页 |
(三) 下一步工作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A WIKI协作备课系统开发前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 第88-89页 |
附录B WIKI协作备课实验一后测问卷 | 第89-91页 |
附录C WIKI协作备课实验二后测问卷 | 第91-93页 |
附录D 实验二后测半结构访谈提纲 | 第93-94页 |
附录E Eduwiki系统部分关键代码及注释 | 第94-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