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1 引言 | 第18-42页 |
·聚合物胶束简介 | 第18-27页 |
·可形成胶束的共聚物的合成及其结构 | 第18-21页 |
·自由基聚合 | 第19-20页 |
·离子聚合 | 第20-21页 |
·可变聚合机理的聚合反应和偶合反应 | 第21页 |
·各种结构的共聚物 | 第21页 |
·聚合物胶束的形成和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共聚物胶束的形成 | 第22-23页 |
·共聚物胶束制备方法 | 第23页 |
·共聚物胶束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临界胶束浓度(CMC) | 第23-24页 |
·形态 | 第24页 |
·胶束尺寸和质量 | 第24-25页 |
·胶束体系的动力学特征 | 第25-27页 |
·胶束形成动力学 | 第25-26页 |
·胶束杂化动力学 | 第26页 |
·胶束的动力学稳定性 | 第26-27页 |
·聚合物胶束在药物控释领域的应用 | 第27-40页 |
·共聚物胶束的增溶性质 | 第27-28页 |
·两亲共聚物及其在水相中的胶束 | 第28-32页 |
·非离子型两亲嵌段共聚物形成的胶束 | 第28-29页 |
·阴离子型两亲嵌段共聚物形成的胶束 | 第29-30页 |
·阳离子型两亲嵌段共聚物形成的胶束 | 第30-31页 |
·双重亲水型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化 | 第31-32页 |
·聚合物体系的选择 | 第32-33页 |
·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制备方法 | 第33-35页 |
·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应用 | 第35-40页 |
·运载难溶性药物 | 第35-36页 |
·肿瘤靶向 | 第36-38页 |
·聚合物载药胶束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 | 第38-40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40-42页 |
2 以甘氨酸乙酯为疏水基团的两亲接枝聚膦腈的自组装及其药物传递系统 | 第42-70页 |
·以聚乙二醇和甘氨酸乙酯为取代基的两亲接枝聚膦腈的合成与表征 | 第43-47页 |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43页 |
·原料 | 第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端氨基聚乙二醇(NH_2-PEG)的合成 | 第43-44页 |
·聚乙二醇(PEG)和甘氨酸乙酯(EtGaly)取代的两亲接枝聚膦腈(PPP-g-PEG/EtGly)的合成 | 第44-45页 |
·共聚物结构表征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两亲接枝聚膦腈PPP-g-PEG/EtGly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 | 第47-54页 |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47页 |
·原料 | 第47页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荧光探针法测定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47页 |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 第47-48页 |
·聚合物胶束粒径的测定 | 第48页 |
·聚合物胶束形态观察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共聚物PPP-g-PEG/EtGly CMC值的测定 | 第48-50页 |
·共聚物胶束形态和尺寸 | 第50-52页 |
·胶束结构及外力场对胶束结构的影响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页 |
·两亲接枝聚膦腈PPP-g-PEG/EtGly在抗肿瘤药物转递中的应用及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 第54-68页 |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原料 | 第54页 |
·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载药胶束制备 | 第55页 |
·载药量的测定 | 第55页 |
·胶束体外药物释放 | 第55-56页 |
·细胞毒性试验 | 第56页 |
·细胞对载药胶束的摄取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7页 |
·载药胶束的制备及其粒径 | 第57-59页 |
·载药胶束的形态 | 第59-61页 |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 | 第61-62页 |
·载药胶束抗肿瘤能力的体外评价 | 第62-64页 |
·肿瘤细胞对载药胶束的摄取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本章总结 | 第68-70页 |
3 以对氨基苯甲酸乙酯为疏水基团的两亲接枝聚膦腈的自组装及其药物传递系统 | 第70-100页 |
·以聚乙二醇和对氨基苯甲酸乙酯为取代基的两亲接枝聚膦腈的合成与表征 | 第70-75页 |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70-71页 |
·原料 | 第70-71页 |
·实验仪器 | 第71页 |
·试验方法 | 第71-72页 |
·端氨基聚乙二醇(NH_2-PEG)的合成 | 第71页 |
·聚乙二醇和对氨基苯甲酸乙酯(EAB)取代的两亲接枝聚膦腈(PPP-g-PEG/EAB)的合成 | 第71-72页 |
·共聚物结构表征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两亲接枝聚膦腈PPP-g-PEG/EAB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 | 第75-83页 |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75页 |
·原料 | 第75页 |
·实验仪器 | 第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荧光探针法测定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75页 |
·核磁共振法研究PPP-g-PEG/EAB共聚物胶束的结构及内核密度 | 第75-76页 |
·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体的制备 | 第76页 |
·共聚物自组装体形态的观察 | 第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PPP-g-PEG/EAB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 | 第76-78页 |
·PPP-g-PEG/EAB共聚物自组装体的形态 | 第78-81页 |
·共溶剂对PPP-g-PEG/EAB共聚物自组装体形态的影响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PPP-g-PEG/EAB两亲接枝共聚物胶束在疏水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 第83-92页 |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83-84页 |
·原料 | 第83页 |
·实验仪器 | 第83-84页 |
·实验方法 | 第84-85页 |
·载药胶束制备 | 第84页 |
·载药量的测定 | 第84页 |
·胶束体外药物释放 | 第84-85页 |
·细胞毒性试验 | 第8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5-91页 |
·共聚物对不同疏水性药物的装载能力 | 第85-87页 |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 | 第87-89页 |
·聚合物及其载药胶束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89-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PPP-g-PEG/EAB共聚物囊泡在水溶性抗癌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 第92-98页 |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92-93页 |
·原料 | 第92页 |
·实验仪器 | 第92-93页 |
·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聚合物载药囊泡的制备 | 第93页 |
·载药量的测定 | 第93页 |
·胶束体外药物释放 | 第93-94页 |
·细胞毒性试验 | 第9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4-98页 |
·载药囊泡的形态与尺寸 | 第94-95页 |
·载药囊泡的体外释放行为 | 第95-96页 |
·PPP-g-PEG/EAB共聚物载药囊泡抗肿瘤能力的体外评价 | 第96-98页 |
·小结 | 第98页 |
·本章总结 | 第98-100页 |
4 以氨基胆固醇为疏水基团的两亲接枝聚膦腈药物传递系统 | 第100-118页 |
·以聚乙二醇和氨基胆固醇为取代基的两亲接枝聚膦腈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0-106页 |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100-101页 |
·原料 | 第100-101页 |
·实验仪器 | 第101页 |
·试验方法 | 第101-102页 |
·氨基胆固醇(NH_2-Cholesterol)的合成 | 第101页 |
·端氨基聚乙二醇(NH_2-PEG)的合成 | 第101-102页 |
·聚乙二醇和氨基胆固醇取代的两亲接枝聚膦腈(PPP-g-PEG/Chol)的合成 | 第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6页 |
·共聚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102-105页 |
·共聚物热性能测试 | 第105-106页 |
·两亲接枝聚膦腈PPP-g-PEG/Chol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 | 第106-110页 |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106页 |
·原料 | 第106页 |
·实验仪器 | 第106页 |
·实验方法 | 第106-107页 |
·荧光探针法测定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106-107页 |
·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体的制备 | 第107页 |
·共聚物自组装体形态的观察 | 第10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0页 |
·PPP-g-PEG/Chol共聚物在水中的自组装行为 | 第107-109页 |
·共聚物胶束的形态和尺寸 | 第109-110页 |
·PPP-g-PEG/Chol两亲接枝共聚物胶束在疏水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 第110-116页 |
·原料和实验仪器 | 第110-111页 |
·原料 | 第110页 |
·实验仪器 | 第110-111页 |
·实验方法 | 第111-112页 |
·载药胶束制备 | 第111页 |
·载药量的测定 | 第111页 |
·胶束体外药物释放 | 第111-112页 |
·体内药效学评价 | 第11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16页 |
·共聚物对不同疏水性药物的装载能力 | 第112-115页 |
·大鼠体内药效学评价 | 第115-116页 |
·本章总结 | 第116-118页 |
5.结论 | 第118-124页 |
·对三类不同共聚物的比较 | 第118-119页 |
·全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9-12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6页 |
作者简历 | 第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