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交通问题与经济损失 | 第8-9页 |
·交通问题与环境污染 | 第9-10页 |
·国内外交通信号控制简介 | 第10-11页 |
·国外交通信号控制简介 | 第10页 |
·国内交通信号控制简介 | 第10-11页 |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理论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交通信号控制基本理论 | 第14-22页 |
·交通信号控制参数 | 第14-15页 |
·交通流的基本参数 | 第15-17页 |
·交通控制系统分类 | 第17-20页 |
·按控制方法分类 | 第17-19页 |
·按控制范围分类 | 第19-20页 |
·交通流检测技术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交通流量短时组合预测研究 | 第22-33页 |
·交通流量预测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神经网络概述 | 第23-25页 |
·基本概念 | 第23页 |
·RBF神经网络结构 | 第23-25页 |
·基于RBF的交通流量短时组合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25-29页 |
·组合预测方法概述 | 第25页 |
·组合预测原理 | 第25-26页 |
·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 | 第26页 |
·组合预测模型结构 | 第26-27页 |
·单项预测模型 | 第27-28页 |
·组合预测模型的构造 | 第28-29页 |
·基于RBF的交通流量短时组合预测实验 | 第29-32页 |
·数据采集设备 | 第29页 |
·数据以及预处理 | 第29-30页 |
·实验步骤 | 第30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预测模块的实际应用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基于交通流量短时组合预测模型的模糊控制器研究 | 第33-44页 |
·模糊控制理论 | 第33-34页 |
·模糊控制发展 | 第33页 |
·模糊控制原理 | 第33-34页 |
·五一广场路口交通现状 | 第34-36页 |
·交通布局 | 第34-35页 |
·相位设置 | 第35-36页 |
·感应线圈检测器的设置方法 | 第36页 |
·路口简化模型 | 第36-37页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7-43页 |
·控制器功能要求 | 第37页 |
·控制器结构 | 第37-38页 |
·红灯损失模块 | 第38-40页 |
·绿灯增益模块 | 第40-42页 |
·绿灯延时模块 | 第42页 |
·模糊控制表的生成 | 第42-43页 |
·运行流程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单交叉路口交通信号模糊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第44-53页 |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44-49页 |
·功能要求 | 第44页 |
·控制板原理设计 | 第44-46页 |
·排队车辆数显示电路 | 第46-48页 |
·交通灯信号与键盘电路 | 第48-49页 |
·通信电路 | 第49页 |
·PCB板的设计 | 第49-50页 |
·PCB板的抗干扰设计 | 第49-50页 |
·印刷电路板设计 | 第50页 |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0-52页 |
·开发软件的选择 | 第50-51页 |
·控制系统的主程序设计 | 第51-52页 |
·模糊控制程序设计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3-68页 |
·实验目的及设备 | 第53页 |
·实验设计 | 第53-55页 |
·实验参数 | 第53-54页 |
·实验方案 | 第54-55页 |
·定周期对比实验 | 第55-61页 |
·交通低峰期 | 第55-57页 |
·交通中峰期 | 第57-59页 |
·交通高峰期 | 第59-61页 |
·定时长对比实验 | 第61-64页 |
·交通低峰期 | 第61-62页 |
·交通中峰期 | 第62-63页 |
·交通高峰期 | 第63-64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实验一 | 第64-66页 |
·实验二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全文总结 | 第68页 |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