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21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8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城市群体空间主要理论及学说 | 第21-25页 |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 第21页 |
·沙里宁“有机疏散论” | 第21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21-22页 |
·同心圆学说(concentric zone theory) | 第22页 |
·扇形学说(sector theory) | 第22页 |
·多核心学说(multiple nuclei theory) | 第22页 |
·戈特曼“大都市带”理论 | 第22-23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3页 |
·网络城市理论 | 第23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新城市主义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 | 第24页 |
·精明增长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关于区域城镇群形态的学术争论 | 第25-30页 |
·大都市区化和反城市化之争 | 第25页 |
·技术决定论和反技术决定论之争 | 第25-26页 |
·城镇群体空间研究的基本内涵 | 第26-27页 |
·哲学思辨 | 第27-30页 |
·关于城市规划的认识观 | 第27页 |
·关于城市规划的运动观 | 第27-28页 |
·关于城市规划的矛盾观 | 第28页 |
·关于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 第28页 |
·关于城市规划的系统观 | 第28-30页 |
第五章 城市群空间网络化的基本态势(结构及职能体系) | 第30-42页 |
·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的基本概念 | 第30-32页 |
·网络与空间网络化 | 第30-31页 |
·城市群区域网络 | 第31-32页 |
·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的结构和职能 | 第32-42页 |
·空间网络化的结构 | 第32-35页 |
·城镇群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的探索 | 第35-40页 |
·城市网络和城市体系的关系 | 第40-42页 |
第六章 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空间模式 | 第42-52页 |
·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42-48页 |
·国内典型城市群分析 | 第42-44页 |
·国外著名城市群(带)发展动力分析 | 第44-46页 |
·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46-48页 |
·空间演变的规律 | 第48-49页 |
·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 | 第49-52页 |
第七章 圈域层面上对长株潭城镇群体网络空间研究 | 第52-75页 |
·长株潭“3+5”城市群现状分析 | 第52-57页 |
·城市群概况分析 | 第52-54页 |
·中心城市的数量与规模 | 第54-55页 |
·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程度 | 第55页 |
·城市密度与城镇用地比率 | 第55-56页 |
·城市化水平 | 第56页 |
·人口密度 | 第56-57页 |
·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及城市职能体系 | 第57-61页 |
·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研究 | 第57-60页 |
·长株潭“3+5”城市群城市职能体系 | 第60-61页 |
·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体系推进的策略分析 | 第61页 |
·长株潭“3+5”城市群交通组织 | 第61-70页 |
·“3+5”城市群交通现状 | 第61-64页 |
·“3+5”城市群对外交通现状 | 第64-65页 |
·“3+5”城市群综合交通优势分析 | 第65-68页 |
·“3+5”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8-70页 |
·长株潭“3+5”城市群城市流分析 | 第70-75页 |
·城市流分析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城市流分析指标选择 | 第71页 |
·长株潭“3+5”城市群城市联系 | 第71-73页 |
·基于城市流结构的视角强化 | 第73-75页 |
第八章 区域层面上对长株潭城镇群体网络空间研究 | 第75-90页 |
·长株潭一体化历史 | 第75-76页 |
·1984年:第一次启动 | 第75页 |
·1997年:第二次启动 | 第75页 |
·2007年:获批“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 | 第75-76页 |
·城市群空间形态分布 | 第76-82页 |
·长株潭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 第76-79页 |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布局 | 第79-82页 |
·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组织 | 第82-84页 |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一体化 | 第84-90页 |
·三市产业集聚的培育 | 第84-86页 |
·农业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 | 第86-87页 |
·主要工业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 | 第87页 |
·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 | 第87-89页 |
·第三产业一体化布局 | 第89-90页 |
第九章 市域层面上对长株潭城镇群体网络空间研究 | 第90-115页 |
·国际案例研究 | 第90-96页 |
·波特兰都市区的空间发展及区域增长边界 | 第90-91页 |
·盐湖城沃萨奇区域的空间发展 | 第91-94页 |
·匹兹堡内城的新城市主义复兴 | 第94-95页 |
·丹麦哥本哈根TOD发展模式 | 第95-96页 |
·案例经验借鉴 | 第96页 |
·长沙市两型社会先导区建设背景 | 第96-100页 |
·发展背景与发展基础 | 第96-98页 |
·“两型社会”先导区规划的核心理论—区域网络城市 | 第98页 |
·先导区空间结构 | 第98-100页 |
·网络城市模型要素分析—节点、边界、连线 | 第100-115页 |
·节点要素分析 | 第100-104页 |
·边界要素分析 | 第104-112页 |
·连线要素分析 | 第112-115页 |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结语 | 第115-116页 |
·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3页 |
一、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3页 |
二、参与科研、设计实践项目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