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引言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本文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 第11-28页 |
·核心概念 | 第11-19页 |
·资本及其形式 | 第11-15页 |
·场域 | 第15-17页 |
·惯习及其与资本、场域的关系 | 第17-18页 |
·资本的专用性质 | 第18-19页 |
·资本形式的转换 | 第19-22页 |
·资本形式转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19-20页 |
·社会变迁中的资本形式转换 | 第20-21页 |
·资本形式转换分析框架 | 第21-22页 |
·资本形式转换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有关个人资本形式转换的研究 | 第23-24页 |
·有关组织资本形式转换的研究 | 第24页 |
·组织资本形式转换研究设计 | 第24-28页 |
·研究定位 | 第25页 |
·理论命题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组织资本形成、变迁及形式转换 | 第28-53页 |
·组织资本的形成 | 第28-38页 |
·城南书院时期的组织文化资本的形成 | 第28-30页 |
·近代教育初创时的组织文化资本的继续发展 | 第30-33页 |
·毛泽东母校的组织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形成 | 第33-36页 |
·共产主义的政治资本的形成 | 第36-38页 |
·历次社会变迁中组织资本的转换 | 第38-47页 |
·1949年前:组织的资本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1949-1965年:社会资本向政治资本转换 | 第40-42页 |
·1966-1978年:作为革命圣地的政治资本进一步提升 | 第42-45页 |
·1979-2000年:政治资本向经济资本转换 | 第45-47页 |
·现阶段的组织资本形式的转换 | 第47-53页 |
·政治资本向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转换 | 第47-48页 |
·红色旅游推动的向经济资本的转换 | 第48-49页 |
·《恰同学少年》推动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换 | 第49-50页 |
·青年毛泽东研究推动向文化资本的转换 | 第50-51页 |
·现阶段的资本结构与资本形式转换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相关组织和个人惯习对资本形式转换的影响 | 第53-66页 |
·组织自身惯习的影响 | 第53-56页 |
·组织惯习的形成 | 第53-54页 |
·惯习对资本形式转换的影响 | 第54-56页 |
·相关组织惯习的影响 | 第56-60页 |
·文物管理部门的惯习 | 第56-58页 |
·第一师范的惯习 | 第58-60页 |
·关键领导人物个人惯习的影响 | 第60-66页 |
·毛泽东的影响 | 第60-62页 |
·第一师范校长的影响 | 第62-64页 |
·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的影响 | 第64-65页 |
·其他有关领导的影响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发现与讨论 | 第66-71页 |
·发现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