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的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国内的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14-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股票期权计划的基本理论 | 第17-23页 |
·股票期权计划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剩余索取权理论 | 第18-19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股票期权的概念与特点 | 第20-23页 |
·股票期权的概念 | 第20-21页 |
·股票期权的特点 | 第21页 |
·股票期权的渊源 | 第21-23页 |
第3章 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现状 | 第23-42页 |
·我国实行股票期权计划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股票期权计划是改善我国分配制度、重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需要 | 第23页 |
·股票期权计划有利于造就企业家队伍 | 第23页 |
·股票期权计划是缓解国有企业特殊代理风险的需要 | 第23-24页 |
·股票期权计划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 第24页 |
·我国股票期权计划的实践 | 第24-36页 |
·股票期权计划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 | 第24-27页 |
·股票期权计划的会计处理 | 第27-32页 |
·股票期权计划的业绩评价 | 第32-36页 |
·股票期权计划的中外比较 | 第36-39页 |
·中外股票期权计划的相同点 | 第36-37页 |
·中外股票期权计划的差异点 | 第37-39页 |
·我国股票期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第4章 股票期权计划的实证研究 | 第42-51页 |
·提出相关假设 | 第42页 |
·假设一: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 第42页 |
·假设二: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存在区间效应 | 第42页 |
·实证方法的说明 | 第42-43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42-43页 |
·回归分析法 | 第43页 |
·实证研究的前期准备 | 第43-45页 |
·样本数据的选择 | 第43-44页 |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 第44页 |
·模型构建 | 第44-45页 |
·实证检验 | 第45-51页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业绩综合评价 | 第45-49页 |
·假设检验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1-54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51页 |
·相关的建议 | 第51-54页 |
·培育规范的资本市场 | 第52页 |
·加快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的建设 | 第52页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52页 |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 第52页 |
·科学的选择实施股票期权的企业 | 第52-53页 |
·科学合理确定股票期权计划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