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多年生草本果类病虫害论文

香蕉枯萎病菌GFP标记和β-葡萄糖甘酶基因克隆

目录第1-7页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5页
 1 香蕉枯萎病重要性第9-10页
 2 香蕉枯萎病菌的分子病理研究进展第10-11页
   ·香蕉枯萎病菌的分子鉴定研究进展第10页
   ·香蕉枯萎病菌的β-葡萄糖苷酶研究概况第10-11页
 3 丝状真菌的转化第11-13页
   ·研究概况第11-12页
   ·真菌DNA转化方法第12-13页
 4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的应用第13-14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第二章 香蕉枯萎病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第15-2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5-16页
   ·材料第15页
   ·方法第15-16页
     ·枯萎病样本的采集第15页
     ·病菌的分离第15页
     ·枯萎病原菌的纯化、保存与致病性测定第15页
     ·分子鉴定第15-1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6-21页
   ·香蕉枯萎病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第16-18页
   ·枯萎病菌的鉴定第18-21页
 3 讨论第21-22页
第三章 构建香蕉枯萎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第22-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材料第22-23页
   ·方法第23-24页
     ·原生质体制备第23页
     ·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化第23-24页
     ·转化子的抗性鉴定第24页
     ·转化子的分子鉴定第24页
     ·转化子荧光检测第2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4-30页
   ·香蕉枯萎病菌原生质体形成第24-25页
   ·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化第25-26页
   ·转化子的抗性鉴定第26-28页
   ·转化子的分子鉴定第28-29页
   ·转化子荧光检测第29-30页
 3 讨论第30-31页
   ·尖孢镰刀菌转gfp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第30-31页
第四章 gfp基因标记香蕉枯萎病菌后的生物学特性第31-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材料第31页
   ·方法第31-32页
     ·转gfp基因尖孢镰刀菌Foc-3076的生长特性第31页
     ·转gfp基因尖孢镰刀菌Foc-3076的侵染特性第31-32页
     ·转gfp基因尖孢镰刀菌的香蕉植株致病性测定第32页
 2 结论第32-37页
   ·转GFP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特性第32-33页
   ·转gfp基因尖孢镰刀菌的侵染特性第33-35页
   ·转gfp基因尖孢镰刀菌的香蕉组培苗侵染速度第35-36页
   ·植株中分离出的转化子荧光稳定性测定第36页
   ·转gfp基因尖孢镰刀菌的香蕉植株致病性测定第36-37页
 3 讨论第37-39页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香蕉枯萎病菌第37-39页
第五章 香蕉枯萎病菌β-葡萄糖苷酶cDNA克隆第39-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5页
   ·材料第39页
   ·方法第39-45页
     ·中间序列的引物设计第39-40页
     ·采用TRIZOL Reagent提取尖孢镰刀菌Foc-3076菌株总RNA第40页
     ·中间序列的序列的扩增第40-41页
     ·3/RACE第41-42页
     ·5/RACE第42-44页
     ·尖孢镰刀菌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多样性分析第44-45页
     ·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第45页
     ·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第45页
     ·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多样性分析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0页
   ·提取的RNA质量分析第45页
   ·简并引物扩增部分第45-47页
   ·3/RACE扩增结果第47-48页
   ·5/RACE扩增结果第48-49页
   ·β-葡萄糖苷酶基因同源性分析第49页
   ·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多样性分析第49-50页
 3 讨论第50-5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1-52页
 1 总结第51页
 2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个人简历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6蛋白与病毒编码的部分蛋白及水稻蛋白间的互作
下一篇:长期施肥土壤的酸碱缓冲性能及红壤石灰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