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

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3页
引言第13-25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6页
  (一) 研究背景第13-15页
  (二) 研究意义第15-16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2页
 三、相关概念界定第22-23页
  (一) 欧洲联盟第22页
  (二) 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第22页
  (三) 欧洲化第22-23页
  (四) 一体化第23页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23-25页
  (一) 研究目的第23页
  (二) 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一章 欧盟的演进及其高等教育政策第25-80页
 一、欧洲整合的背景及理论第25-36页
  (一) 欧洲整合的背景第25-30页
  (二) 欧洲整合的理论第30-36页
   1. 联邦主义第31-32页
   2. 功能主义第32-34页
   3. 新功能主义第34-36页
 二、欧盟高等教育政策的概述第36-51页
  (一) 欧盟条约高等教育政策相关条款第37-38页
  (二) 阿姆斯特丹条约对欧盟条约教育政策的补充第38-39页
  (三) 欧盟宪法教育权限相关条款第39-40页
  (四) 欧盟高等教育政策运作的相关机构与程序第40-51页
   1. 部长理事会第41-42页
   2. 执行委员会第42-46页
   3. 欧洲议会第46-47页
   4. 非欧盟官方组织——欧洲大学协会第47页
   5. 欧盟高等教育政策的运作程序第47-51页
 三、欧盟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第51-80页
  (一) 欧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历程第51-60页
   1. 准备阶段(1945-1956)第51-52页
   2. 启动阶段(1957-1971)第52页
   3. 开始阶段(1972-1986)第52-54页
   4. 推进阶段(1987-1991)第54-55页
   5. 深化阶段(1992-1999)第55-60页
  (二) 欧盟高等教育政策的相关决议第60-80页
   1. 《索邦宣言》第61-62页
   2. 《波伦尼亚宣言》第62-66页
   3. 《布拉格公报》第66-68页
   4. 《柏林公报》第68-70页
   5. 《卑尔根公报》第70-76页
   6. 《伦敦公报》第76-79页
   7. 鲁汶和新鲁汶第79-80页
第二章 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动因第80-95页
 一、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外部促进力量第80-86页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推动第80-83页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第83-85页
   1. 人员流动的国际化第83-84页
   2. 高等教育手段国际化第84-85页
  (三) 欧洲一体化的驱使第85-86页
   1. 日益深入的欧洲一体化市场的需求第85页
   2. 政治一体化进程的需要第85-86页
 二、欧盟高等教育内部协调的同质异质力量第86-95页
  (一) 欧盟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同质化和异质化第86-87页
  (二) 国际组织强化了高等教育同质化和异质化特征第87-92页
   1. 国际组织对高等教育同质化特征的强化第88-90页
   2. 国际组织对高等教育异质化特征的强化第90-92页
  (三) 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第92-95页
   1. 高等教育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第92-93页
   2. 高等教育的学科逻辑和学科文化第93-95页
第三章 欧盟对内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伊拉斯谟计划第95-111页
 一、伊拉斯谟计划实施背景第98-99页
 二、伊拉斯谟计划的内容第99-102页
  (一) 目标与特色第99-100页
  (二) 执行计划的高等教育机构第100页
  (三) 加强课程的联合开发和执行第100页
  (四) 建立主题网络系统第100-101页
  (五) 预算经费与个人补助第101-102页
  (六) 参与国家第102页
 三、伊拉斯谟计划辅助措施——欧洲学分转换制度第102-105页
  (一) 内容特征第103页
  (二) 主要文件第103-104页
  (三) 国家咨询顾问、院校和部门协调员第104-105页
  (四) 大学在欧洲学分互换制中所承担的作用第105页
 四、伊拉斯谟计划的影响第105-111页
  (一) 学生流动人数的增长第105-106页
  (二) 教师流动人数的增长第106-107页
  (三) 参加伊拉斯谟计划学生背景与动机第107-108页
  (四) 参与交流计划的补助与花费第108-109页
  (五) 问题与阻力第109-111页
第四章 欧盟对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第111-118页
 一、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实施背景第111页
 二、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的内容第111-114页
  (一) 目标第111-112页
  (二) 重点第112-113页
  (三) 对象第113-114页
  (四) 经费与补助第114页
  (五) 参与国家第114页
 三、伊拉斯谟-曼德斯计划的影响第114-118页
  (一) 设立了上百个硕士专业第114-115页
  (二) 资助了数千名学生与学者第115-116页
  (三) 建立了数十个合作伙伴关系第116页
  (四) 启动了数十个提升吸引力项目第116-118页
第五章 欧盟东扩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泰姆普斯计划第118-127页
 一、泰姆普斯计划实施背景第118-121页
 二、泰姆普斯计划的内容第121-123页
  (一) 目标第121页
  (二) 重点第121-123页
  (三) 参与国家第123页
 三、泰姆普斯计划的影响第123-127页
  (一) 各国的参与度不一第124页
  (二) 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第124-125页
  (三)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第125页
  (四) 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第125-127页
第六章 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取得的成就与发展趋势第127-137页
 一、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取得的成就第127-132页
  (一) 弹性整合与多元发展的欧盟高等教育第127-129页
  (二) 加强欧洲公民意识与欧洲认同第129-131页
  (三) 对整个欧洲、各个国家以及高校产生的变化和影响第131-132页
 二、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的发展趋势第132-137页
  (一) 引领东欧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第133页
  (二) 持续创造欧洲高等教育区,加强语言政策第133-135页
  (三) 加强合作交流,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第135-137页
第七章 对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的思考第137-146页
 一、发展与周边地区的教育合作交流与学分认证第137-139页
 二、促进本国各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以实现和谐发展第139-141页
 三、加强相关高等教育法规的配合和语言教学的推广第141-143页
  (一) 加强相关高等教育法规的配合第141-142页
  (二) 加强语言教学的推广第142-143页
 四、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品质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教育资源第143-146页
结语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9页
后记第159-160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嬗变与走向:美国学前课程发展变革的历史研究
下一篇:任务特征、动机及能力对大学生事后偏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