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厂余热梯级利用模式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余热利用现状 | 第10页 |
| ·余热利用政策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用能过程评价方法研究 | 第12-13页 |
| ·余热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国内外热电厂余热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 ·热电联产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热电冷联产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15-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能量梯级利用的技术研究 | 第17-29页 |
| ·能量合理利用原则 | 第17-18页 |
| ·能源梯级利用原则 | 第17-18页 |
| ·能级匹配原则 | 第18页 |
| ·用能过程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 ·能量系统一次能耗率 | 第19-20页 |
| ·发电系统PRE值 | 第19-20页 |
| ·供热系统PRE值 | 第20页 |
| ·制冷系统PRE值 | 第20页 |
| ·能量系统(?)分析 | 第20-23页 |
| ·热量(?) | 第20-21页 |
| ·冷量(?) | 第21-22页 |
| ·焓(?) | 第22页 |
| ·(?)效率 | 第22-23页 |
| ·能级系数 | 第23-27页 |
| ·一次能源能级系数 | 第24页 |
| ·二次能源能级系数 | 第24-25页 |
| ·用户能级系数 | 第25-26页 |
| ·平煤集团中西部矿区能源能级状况 | 第26-27页 |
| ·热电厂余热利用途径分析 | 第27-28页 |
| ·热电厂热电联产系统 | 第27-28页 |
| ·热电厂热电冷联产系统 | 第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热电联产节能分析 | 第29-40页 |
| ·能耗分析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条件 | 第29-31页 |
| ·能耗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 ·能耗分析工况 | 第31页 |
| ·热电联产标准煤耗量计算 | 第31-32页 |
| ·热电联产供热标准煤耗量 | 第31页 |
| ·热电联产发电标准煤耗量 | 第31-32页 |
| ·热电联产年标准煤耗量 | 第32页 |
| ·热电分产标准煤耗量 | 第32-33页 |
| ·热电分产供热标准煤耗量 | 第32页 |
| ·热电分产发电标准煤耗量 | 第32页 |
| ·热电分产年标准煤耗量 | 第32-33页 |
| ·热电联产技术经济分析 | 第33-36页 |
| ·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年供热节能分析 | 第33页 |
| ·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发电节能分析 | 第33-35页 |
| ·热电联产经济性分析 | 第35-36页 |
| ·热电联产经济指标分析 | 第36-39页 |
| ·热电比 | 第36页 |
| ·总热效率 | 第36-37页 |
| ·热化系数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基于热电厂的热电冷联产节能分析 | 第40-54页 |
| ·能耗比较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 ·空调制冷系统能耗分析 | 第41-43页 |
| ·制冷机组能耗 | 第42页 |
| ·冷冻水泵能耗 | 第42页 |
| ·冷却水系统能耗 | 第42-43页 |
| ·热电冷联产系统节能特性研究 | 第43-53页 |
| ·当量热力系数 | 第43-45页 |
| ·等效发电效率 | 第45-46页 |
| ·系统发电煤耗 | 第46-49页 |
| ·一次能源节约量 | 第49-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坑口电厂余热梯级利用技术研究 | 第54-65页 |
| ·热负荷状况 | 第54-57页 |
| ·供热年耗热量 | 第54-55页 |
| ·空调年耗热量 | 第55页 |
| ·热水供应全年耗热量 | 第55-56页 |
| ·生产工艺年耗热量 | 第56页 |
| ·平煤集团中西部矿区全年供热量计算 | 第56-57页 |
| ·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 第57-61页 |
| ·用热平衡 | 第57-58页 |
| ·热电厂供热范围 | 第58-61页 |
| ·余热型制冷机组 | 第61页 |
| ·坑口电厂能源梯级利用节能性分析 | 第61-63页 |
| ·坑口电厂能源梯级利用效益分析 | 第63-64页 |
| ·经济效益 | 第63页 |
| ·环境效益 | 第63-64页 |
| ·社会效益 | 第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