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中国新文学集体创作研究(1928-1976)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引言 中国新文学集体创作源流导论第11-23页
第一章 左翼时期的集体创作第23-45页
 第一节 集体创作的萌芽和展开第23-33页
  一、集体创作的萌芽:苏联的影响第23-26页
  二、集体创作的展开:现实的诉求第26-29页
  三、集体创作的"娘家":《光明》杂志第29-33页
 第二节 苏区的集体创作第33-45页
  一、苏区红色戏剧的集体创作第33-40页
  二、苏区红色歌谣的集体创作第40-45页
第二章 战争时期的集体创作第45-100页
 第一节 集体创作的深化第45-62页
  一、战争背景下集体创作地位的巩固第45-55页
  二、解放区诗歌的集体创作浪潮第55-58页
  三、解放区的集体征文运动第58-62页
 第二节 新歌剧—新秧歌运动与集体创作第62-80页
  一、早期新歌剧的民族化"新路"探索第62-65页
  二、新秧歌的集体创作:政治对民间的"改造"第65-77页
  三、集体创作的"结晶":新歌剧《白毛女》第77-80页
 第三节 旧剧改革运动与集体创作第80-88页
  一、旧剧改革的现实转向第80-84页
  二、旧剧改革划时期的开端:以《逼上梁山》为中心第84-88页
 第四节 国统区的集体创作第88-100页
  一、国统区戏剧的集体创作第88-93页
  二、国统区小说的集体创作第93-95页
  三、国统区集体创作的多样化第95-100页
第三章 "十七年"时期的集体创作第100-133页
 第一节 集体创作的高潮第100-111页
  一、集体创作的集大成:"工农兵方向"第100-107页
  二、集体创作的征文活动:"共产主义境域"第107-109页
  三、少数民族文学的集体创作:"去芜存菁"第109-111页
 第二节 "三史"运动与集体创作第111-118页
  一、苏联集体创作传统的影响第111-113页
  二、"三史"创作的新中国意识第113-116页
  三、"三史"创作的意义与局限第116-118页
 第三节 新民歌运动与集体创作第118-126页
  一、新民歌运动:从民俗研究到政治诉求第118-121页
  二、集体创作的心理转向:抽象情势特征第121-126页
 第四节 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第126-133页
  一、个人创作意识的下降第126-128页
  二、集体创作意识的转向第128-133页
第四章 "文革"时期的集体创作第133-153页
 第一节 集体创作的固化第133-143页
  一、集体创作的终极转型:信仰仪式第133-137页
  二、集体创作的固化方式:理论规训第137-140页
  三、集体创作的精神演绎:"浩然图式"第140-143页
 第二节 "样板戏"的集体创作第143-153页
  一、集体创作的资源沿袭和改造第143-145页
  二、集体创作的集团意识和意志第145-153页
结语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世说新语》与佛教
下一篇:论穆旦诗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