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导论 | 第14-5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21页 |
(一) 宽恕本身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二) 现代社会宽恕意义的凸显 | 第15-16页 |
(三) 学校教育中宽恕的意义 | 第16-18页 |
(四) 大学生群体强调宽恕的意义 | 第18-19页 |
(五) 当前我国大学生宽恕心理研究的不足与宽恕教育的缺位 | 第19-2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1-50页 |
(一) 现代宽恕研究发展的一般状况 | 第21-24页 |
(二) 国内外宽恕心理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42页 |
(三) 国内外大学生宽恕心理的研究 | 第42-44页 |
(四) 国内外宽恕心理教育(大学生宽恕心理教育)的研究 | 第44-48页 |
(五) 国内大学生宽恕心理和宽恕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8-50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第50-53页 |
(一) 总体思路 | 第50页 |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50-5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51-53页 |
第一章 宽恕概念概述及其基本理论问题分析 | 第53-101页 |
一、宽恕概念概述 | 第53-65页 |
(一) 宽恕的概念的文化和哲学来源 | 第54-56页 |
(二) 宽恕相关概念的澄清与辨析 | 第56-65页 |
二、宽恕的几个重要争议的分析 | 第65-71页 |
(一) 宽恕的必要性 | 第65-68页 |
(二) 宽恕的界限 | 第68-70页 |
(三) 宽恕的主体问题 | 第70-71页 |
(四) 宽恕作用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 第71页 |
三、我国宽恕的文化和哲学基础分析 | 第71-80页 |
(一) 中国宽恕的人性论基础 | 第72-74页 |
(二) 中国宽恕的世俗性与相对性 | 第74-75页 |
(三) 中国宽恕的社会性 | 第75-76页 |
(四) 我国倡导宽恕的社会文化现状 | 第76-80页 |
四、现代宽恕兴起的社会文化和学科发展背景 | 第80-89页 |
(一) 现代宽恕研究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80-83页 |
(二) 现代宽恕研究兴起的心理学背景 | 第83-89页 |
五、宽恕心理的研究取向和理论模式建构 | 第89-101页 |
(一) 宽恕心理的文化含义(文化心理学视角) | 第89-90页 |
(二) 宽恕心理的进化机制(进化心理学视角) | 第90-92页 |
(三) 宽恕心理与道德直觉(整合的趋势) | 第92-95页 |
(四) 本研究取向和整合的宽恕理论模式建构 | 第95-101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宽恕心理的实证研究 | 第101-181页 |
研究一 我国大学生对宽恕内涵的理解及宽恕相关状况的访谈调查 | 第103-129页 |
研究二 大学生宽恕心理发展水平特征及其与公正道德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 第129-143页 |
研究三 大学生宽恕心理发展水平与认知信念、道德品质的相关分析 | 第143-156页 |
研究四 大学生宽恕心理发展水平及情绪状态的关系研究 | 第156-166页 |
研究五 宽恕教育对大学生宽恕效果的研究 | 第166-174页 |
实证研究总讨论 | 第174-18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宽恕心理研究对宽恕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 第181-198页 |
一、心理学理论对宽恕教育指导意义 | 第181-189页 |
(一) 我国大学生宽恕水平亟待提高 | 第181-182页 |
(二) 宽恕教育具有可能性和有效性 | 第182-183页 |
(三) 心理学理论为宽恕教育实施提供指导 | 第183-189页 |
二、大学生宽恕心理教育的目标 | 第189-191页 |
(一) 大学生宽恕心理教育的总体目标 | 第189-191页 |
(二) 大学生宽恕心理教育的分层次目标 | 第191页 |
三、大学生宽恕心理教育的一般原则 | 第191-198页 |
(一) 宽恕教育的双途径原则 | 第191-193页 |
(二) 宽恕教育的道德核心的原则 | 第193页 |
(三) 多种道德品质教育并行的原则 | 第193-194页 |
(四) 宽恕教育的本土化原则 | 第194-195页 |
(五) 宽恕教育的差异性原则 | 第195-196页 |
(六) 宽恕教育的理性与情绪相结合原则 | 第196-198页 |
小结 | 第198-199页 |
附录 | 第199-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1-212页 |
后记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