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世界各国新闻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新闻事业史论文

《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研究(1916-1924)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引言第9-13页
第一章 《民国日报》简介第13-19页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章的发展与《民国日报》的诞生第13-14页
 第二节 《民国日报》副刊的几个阶段第14-19页
  一、前《觉悟》时代第15页
  二、《觉悟》激进期第15-16页
  三、《觉悟》稳定期第16-19页
第二章 前《觉悟》时代副刊的特点—从《艺文部》到《文坛艺数》、《民国小说》第19-71页
 第一节 前《觉悟》时代的小说与小说创作理论第20-41页
  一、小说创作的繁荣与小说在副刊中的重要地位第21-22页
  二、早期几部较为重要的长篇小说第22-27页
  三、该时期刊载小说的几个特点第27-32页
  四、小说理论的多种表现形式第32-34页
  五、《民国小说》副刊与小说地位的进一步凸显第34-40页
  六、《民国日报》副刊的几位小说作者第40-41页
 第二节 "社会的"与"审美的":戏剧评论的两种尺度第41-54页
  一、上海开埠及西风东渐第43-44页
  二、对待旧剧与新剧的两种不同评价体系第44-48页
  三、《民国日报》副刊剧话的另一些特征第48-51页
  四、久记票房与爱俪园——票戏之风与票房盛行第51-52页
  五、《民国日报》剧话的主要撰稿者第52-54页
 第三节 诗文与诗文评论第54-59页
  一、延迟:近代语境下的传统诗文评论第54-57页
  二、裂变:诗词所表达的个人时代情感与个人情感第57-58页
  三、《民国日报》的几位诗词作者及编辑第58-59页
 第四节 "互动"与"诙谐"——《民国日报》副刊的两大特点第59-67页
  一、"艺文俱乐部"的出现与报纸的互动性第59-61页
  二、"捣乱"系列及诙谐文学第61-67页
 第五节 对峙:雅俗两种不同语境第67-71页
第三章 《觉悟》前后期特点及其对副刊文学的不同理解第71-91页
 第一节 《觉悟》的诞生背景第71-74页
  一、《觉悟》诞生的内因与外因第71-74页
  二、《觉悟》创刊前的酝酿第74页
 第二节 《觉悟》"激进期"的办刊特色第74-81页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与"包容并蓄"第74-78页
  二、关于"问题"的研究第78-79页
  三、"通讯"与《觉悟》办报的互动特色第79-81页
 第三节 关于张东荪事件的辩论第81-82页
 第四节 "稳定期"诗歌小说创作的再度登场第82-86页
  一、对于副刊性质的讨论与认识第82-84页
  二、诗歌小说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变化第84-86页
 第五节 《民国日报》该时期的周刊第86-88页
  一、名目繁多的周刊第86页
  二、《国学周刊》与《文艺周(旬)刊》第86-88页
 第六节 回归:从"主义"到"文学"第88-91页
第四章 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的作家群第91-109页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近代报人的诞生第91-92页
 第二节 南社与鸳鸯蝴蝶派第92-101页
  一、南社与上海近代报界之关系第92-93页
  二、唐宋诗之争与南社的分裂第93-98页
  三、对于鸳鸯蝴蝶派的再评价第98-101页
 第三节 叶楚伧的文学主张第101-105页
 第四节 姚鹓雏第105-109页
第五章 《晨报》与《民国日报》的副刊比较第109-127页
 第一节 《晨报》副刊简介第109-113页
  一、《晨报》简介及其背景第109-110页
  二、《晨钟报》至《晨报》早期的几个阶段分期第110-113页
 第二节 《晨报》副刊五四前后的风格转变第113-117页
  一、五四前《晨报》副刊的历史定位第113-114页
  二、李大钊与五四前后的《晨报》副刊第114-117页
 第三节 孙伏园与两张副刊的作者群第117-121页
  一、孙伏园的编辑思想与他主持下的《晨报副刊》第117-118页
  二、城市文化对报纸特色及作者群形成的影响第118-121页
 第四节 《晨报》与《民国日报》的文学视角差异第121-123页
 第五节 《晨报》与《民国日报》戏剧评论的不同侧重点第123-127页
附一:《民国日报》各时期副刊变化第127-128页
附二:《民国小说》副刊中小说分类与篇目作者第128-134页
附三:《觉悟》副刊关于问题的研究第134-139页
附四:《觉悟》周刊与《晨报副镌》栏目比较第139-141页
参考书目第141-145页
后记第145-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众视角下网络的政治作为
下一篇:遥感图像超复数融合及其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