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绪论第10-37页
 一 选题缘起:饮水危机第10-13页
 二 学术史回顾、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13-19页
 三 主干资料与史料价值判断第19-29页
 四 太湖流域水环境特点第29-34页
 五 基本概念阐释第34-37页
第一章 居民传统饮用水源与结构第37-73页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第37-46页
  一 浦江低平原第37-42页
  二 嘉湖低平原第42-45页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第45-46页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第46-67页
  一 滨海高平原第46-54页
  二 沿江高平原第54-66页
  三 太湖以西第66-67页
 第三节 丘陵山区第67-69页
 本章小结第69-73页
第二章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变迁与饮水危机第73-108页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第73-88页
  一 浦江低平原第73-84页
  二 嘉湖低平原第84-87页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第87-88页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第88-105页
  一 滨海高平原第88-94页
  二 沿江高平原第94-104页
  三 太湖以西第104-105页
 第三节 丘陵山区第105-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三章 晚清饮水改良:传统与现代第108-128页
 第一节 传统应对第108-117页
  一 浚河以洁饮料第108-110页
  二 城外远汲与乘潮而汲第110-113页
  三 明矾沉清第113-115页
  四 水灶业的兴盛与扩张第115-117页
  五 凿井而食第117页
 第二节 刺激仿效下的新应对第117-126页
  一 原水处理:沙滤水第117-118页
  二 现代供水设施:自流井与自来水第118-124页
  三 水源管理:法律法规第124-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四章 民国饮水改良:变革与创新第128-200页
 第一节 饮水改良的认知与管理第128-146页
  一 饮水安全的认知第128-131页
  二 卫生运动中的饮水宣传第131-137页
  三 饮水卫生与饮水改良的管理:依法改水第137-145页
  四 改水试点第145-146页
 第二节 提倡建设与使用自来水第146-157页
  一 有自来水城市:扩大自来水供应面,特别是平民供水第147-152页
  二 成功兴办自来水的地区:曲折中推进第152-155页
  三 无自来水城市:提倡与反对第155-157页
 第三节 自流井的推广第157-166页
  一 低位平原区第157-161页
  二 高位平原区第161-166页
 第四节 井水消毒与改良第166-178页
  一 井水消毒第166-172页
  二 土井改良第172-178页
 第五节 控制污染源,保护水源第178-192页
  一 工业污染源管理:以染坊、造纸为代表第178-185页
  二 生活污染管理:粪管、生活污水、垃圾管理第185-192页
 第六节 疏浚河道第192-197页
  一 低位平原区第192-195页
  二 高位平原区第195-197页
 本章小结第197-200页
第五章 建国后饮水改良:运动化与形式化——以水井为中心第200-244页
 第一节 低位平原区第202-214页
  一 浦江低平原第202-207页
  二 嘉湖低平原第207-211页
  三 阳澄淀泖低平原第211-214页
 第二节 高位平原区第214-239页
  一 滨海高平原第214-223页
  二 沿江高平原第223-234页
  三 太湖以西第234-239页
 第三节 丘陵山区第239-242页
 本章小结第242-244页
结论第244-257页
 一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阶段分期第244-245页
 二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的时空差异第245-246页
 三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污染原因分析第246-251页
 四 近代以来太湖流域水质环境生态机制变迁第251-254页
 五 颠覆书本:重新认知晚清、民国、建国后改水活动第254-257页
附录第257-310页
参考文献第310-350页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350-352页
后记第352-354页

论文共3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谱方法在一类数学物理反问题中的应用
下一篇:芦苇及其根围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响应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