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 第11页 |
1.1.2 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需要 | 第11-12页 |
1.1.3 目前概念教学现状的分析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1 《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 | 第13-14页 |
1.3.2 概念构建的教学意义 | 第14-15页 |
1.3.3 高中生物学概念构建的重要地位 | 第15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1 概念 | 第18页 |
2.1.2 生物学概念构建 | 第18页 |
2.2 概念建构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2.2.1 概念构建的过程 | 第18页 |
2.2.2 影响生物学概念构建的的因素 | 第18-20页 |
2.3 概念构建的要求及特征 | 第20-22页 |
2.3.1 与高中生学习水平相关的要求及特征 | 第20-21页 |
2.3.2 与生物学学科相关的要求及特征 | 第21-22页 |
2.3.3 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相关的要求及特征 | 第22页 |
2.4 概念构建与高中生物学教学 | 第22-24页 |
2.4.1 概念建构与生物学学科史 | 第22-23页 |
2.4.2 概念建构与高中生的学习心理 | 第23页 |
2.4.3 概念建构与高中生物学教材 | 第23页 |
2.4.4 概念建构与高中生物教师备课 | 第23-24页 |
2.5 基于概念构建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2.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2.5.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生物学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 | 第26-31页 |
3.1 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的原则 | 第26-27页 |
3.1.1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 第26页 |
3.1.2 情境教学的原则 | 第26-27页 |
3.1.3 概念体系化原则 | 第27页 |
3.2 不同类型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 | 第27-29页 |
3.2.1 术语型概念的构建特点及教学策略 | 第27-28页 |
3.2.2 内涵型的概念构建策略 | 第28-29页 |
3.3 总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基于概念构建的教学设计 | 第31-42页 |
4.1 案例的选取 | 第31页 |
4.2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属于“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案例 | 第31-37页 |
4.2.1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案例 | 第31-36页 |
4.2.2 概念构建的实现 | 第36-37页 |
4.3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属于“遗传与进化”模块)教学案例 | 第37-42页 |
4.3.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案例 | 第37-41页 |
4.3.2 概念构建的实现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基于概念构建的教学设计的实践 | 第42-46页 |
5.1 总体方案 | 第42页 |
5.1.1 实践目标 | 第42页 |
5.1.2 实践对象 | 第42页 |
5.1.3 实践内容 | 第42页 |
5.1.4 实践时间 | 第42页 |
5.1.5 实践方法 | 第42页 |
5.1.6 实践过程 | 第4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5.2.1 教学实践效果的质性分析 | 第42-44页 |
5.2.2 教学实践效果的量性分析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46-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反思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