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4-18页 |
2 区域概况 | 第18-42页 |
2.1 区域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2.3 地貌特征 | 第21-24页 |
2.4 气候特征 | 第24-31页 |
2.5 区域洋流系统 | 第31-35页 |
2.6 河流沉积特征 | 第35-38页 |
2.7 植被特征 | 第38-42页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2-50页 |
3.1 站位选择与材料 | 第42-46页 |
3.2 AMS14C年代测定 | 第46-47页 |
3.3 孢粉分析方法 | 第47-50页 |
4 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特征研究 | 第50-74页 |
4.1 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研究结果 | 第50-54页 |
4.2 主要植物类群孢粉的百分含量及浓度分布 | 第54-69页 |
4.3 南海南部表层孢粉剖面研究 | 第69-72页 |
4.4 小结 | 第72-74页 |
5 LGM以来南海西南部植被演化及水文气候记录 | 第74-108页 |
5.1 CG2 孔年代框架 | 第74页 |
5.2 CG2 柱状沉积物样品孢粉分析结果 | 第74-80页 |
5.3 孢粉源区的判断及海平面影响 | 第80-85页 |
5.4 CG2 孔孢粉记录反映的环境及植被演化历史 | 第85-88页 |
5.5 LGM时期“热带草原走廊”假说 | 第88-90页 |
5.6 CG2 孔松属花粉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 | 第90-96页 |
5.7 CG2 孔指示的南海南部地区水文气候演化 | 第96-100页 |
5.8 CG2 孔水文气候控制因素分析 | 第100-106页 |
5.9 小结 | 第106-108页 |
6 四万年以来南海东南部植被演化 | 第108-124页 |
6.1 CB19 孔年代框架 | 第108-109页 |
6.2 CB19 柱状沉积物样品孢粉分析结果 | 第109-113页 |
6.3 CB19 孔孢粉记录反映的植被演化历史 | 第113-117页 |
6.4 CB19 孔高山雨林成分对高纬度冷事件的响应 | 第117-120页 |
6.5 CB19 孔松属花粉浓度指示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 第120-122页 |
6.6 小结 | 第122-124页 |
7 结论 | 第124-126页 |
创新点 | 第126-128页 |
南海南部孢粉图版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