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光催化材料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基础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8-44页
    1.1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第18-25页
        1.1.1 光催化材料研究现状第18-20页
        1.1.2 ZnO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简介第20-23页
        1.1.3 卤氧化铋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简介第23-25页
    1.2 光催化防污技术第25-30页
        1.2.1 海洋生物污损概述第25-27页
        1.2.2 光催化杀菌机理第27-28页
        1.2.3 光催化杀菌技术应用现状第28-30页
    1.3 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第30-33页
        1.3.1 光电生物传感器概述第30-31页
        1.3.2 光催化材料在光电传感器中的应用第31-33页
    1.4 多功能微生物检测方法第33-39页
        1.4.1 多功能微生物检测方法概述第33-35页
        1.4.2 微生物俘获单元第35-38页
        1.4.3 微生物杀灭单元第38-39页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第39-44页
        1.5.1 选题依据第39-40页
        1.5.2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第40-41页
        1.5.3 研究方案第41-44页
第2章 基于CdS量子点敏化ZnO对SRB的检测第44-62页
    2.1 引言第44-46页
    2.2 实验第46-48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46-47页
        2.2.2 SRB培养第47页
        2.2.3 光电极的制备及光电检测第47页
        2.2.4 材料表征第47-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61页
        2.3.1 材料表征第48-54页
        2.3.2 敏化机理研究第54-55页
        2.3.3 条件优化第55-57页
        2.3.4 SRB检测第57-59页
        2.3.5 特异性、重现性和稳定性评估第59-61页
    2.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3章 基于Bi_2S_3/BiOCl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对SRB的检测第62-75页
    3.1 引言第62-63页
    3.2 实验第63-65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63-64页
        3.2.2 光电极的制备第64页
        3.2.3 材料表征第64页
        3.2.4 检测SRB第64-6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5-74页
        3.3.1 材料表征第65-70页
        3.3.2 光检测可行性分析和敏化机理第70-71页
        3.3.3 SRB检测第71-73页
        3.3.4 特异性和重现性第73-74页
    3.4 本章小节第74-75页
第4章 基于功能化的AgNPs/ZnO的多功能微生物检测方法第75-88页
    4.1 引言第75-76页
    4.2 实验第76-78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76-77页
        4.2.2 制备万古霉素功能化的AgNPs/ZnO复合材料第77页
        4.2.3 合成样品的表征第77页
        4.2.4 细菌培养第77页
        4.2.5 细菌清除、检测和杀灭第77-7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8-86页
        4.3.1 材料表征第78-81页
        4.3.2 检测性能评价第81-85页
        4.3.3 细菌清除和细菌杀灭性能评价第85-86页
    4.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5章 基于功能化的AuNPs/BiOI多功能微生物检测方法第88-107页
    5.1 引言第88-90页
    5.2 实验第90-92页
        5.2.1 材料第90页
        5.2.2 功能化AuNPs/BiOI半导体薄膜的制备第90-91页
        5.2.3 材料表征第91页
        5.2.4 细菌检测第91页
        5.2.5 光催化杀菌第91-9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2-106页
        5.3.1 BiOI和 AuNPs/BiOI薄膜的表征第92-99页
        5.3.2 细菌检测第99-104页
        5.3.3 光催化杀菌性能与机理分析第104-106页
    5.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10页
    6.1 结论第107-108页
    6.2 创新点第108页
    6.3 展望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32页
附录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5-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胶原蛋白/细菌纤维素多孔微球的制备及药物吸附释放行为研究
下一篇:南海南部孢粉分布特征及其对周边地区4万年来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