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区气象灾害时空变化规律及灾害风险评价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选题背景、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1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2 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8-2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2章 川滇地区气候变化背景分析 | 第32-62页 |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2.1.1 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2.2 川滇地区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 第34-41页 |
2.2.1 气温时间变化趋势 | 第34-36页 |
2.2.2 气温空间分布特征 | 第36-41页 |
2.3 川滇地区降水量时空特征分析 | 第41-48页 |
2.3.1 降水量时间变化趋势 | 第41-43页 |
2.3.2 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43-48页 |
2.4 川滇地区其他气象要素时空特征分析 | 第48-53页 |
2.4.1 相对湿度时空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2.4.2 日照时数时空特征分析 | 第50-53页 |
2.5 极端气候事件分析 | 第53-59页 |
2.5.1 高温日时空特征分析 | 第53-56页 |
2.5.2 暴雨日时空特征分析 | 第56-59页 |
2.6 小结 | 第59-62页 |
第3章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时空规律 | 第62-110页 |
3.1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指标 | 第62-66页 |
3.1.1 干旱 | 第62-63页 |
3.1.2 暴雨 | 第63-64页 |
3.1.3 雪灾 | 第64-65页 |
3.1.4 低温冷害 | 第65-66页 |
3.1.5 霜冻 | 第66页 |
3.2 川滇地区干旱灾害时空规律 | 第66-76页 |
3.2.1 干旱灾害时间变化趋势 | 第67-74页 |
3.2.2 干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74-76页 |
3.3 川滇地区主汛期暴雨灾害时空规律 | 第76-85页 |
3.3.1 主汛期暴雨日时空规律 | 第77-79页 |
3.3.2 主汛期暴雨量时空规律 | 第79-81页 |
3.3.3 主汛期暴雨集中率时空规律 | 第81-82页 |
3.3.4 主汛期暴雨强度时空规律 | 第82-83页 |
3.3.5 主汛期暴雨贡献率时空规律 | 第83-85页 |
3.4 川西高原雪灾时空规律 | 第85-92页 |
3.4.1 雪灾时间变化趋势 | 第85-90页 |
3.4.2 雪灾空间分布特征 | 第90-92页 |
3.5 川滇地区低温冷害时空规律 | 第92-102页 |
3.5.1 四川省低温冷害时空规律 | 第92-98页 |
3.5.2 云南省低温冷害时空规律 | 第98-102页 |
3.6 川滇地区霜冻灾害时空规律 | 第102-105页 |
3.6.1 霜冻灾害时间变化趋势 | 第102-103页 |
3.6.2 霜冻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103-105页 |
3.7 小结 | 第105-110页 |
第4章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趋势判断 | 第110-166页 |
4.1 灾害趋势判断模型与灾害趋势判断效果检验 | 第110-114页 |
4.1.1 灾害趋势判断模型 | 第110-112页 |
4.1.2 灾害趋势判断效果检验 | 第112-114页 |
4.2 川滇地区旱灾趋势判断 | 第114-131页 |
4.2.1 川滇全区旱灾趋势判断 | 第114-116页 |
4.2.2 分区旱灾趋势判断 | 第116-123页 |
4.2.3 典型城市旱灾趋势判断 | 第123-131页 |
4.3 川滇地区暴雨灾害趋势判断 | 第131-144页 |
4.3.1 都江堰市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 第131-134页 |
4.3.2 宜宾市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 第134-136页 |
4.3.3 阆中市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 第136-138页 |
4.3.4 成都市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 第138-139页 |
4.3.5 绵阳市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 第139-142页 |
4.3.6 勐腊县主汛期大暴雨趋势判断 | 第142-144页 |
4.4 川西高原雪灾趋势判断 | 第144-151页 |
4.4.1 秋季中雪灾趋势判断 | 第144-146页 |
4.4.2 冬季大雪灾趋势判断 | 第146-147页 |
4.4.3 春季中雪灾趋势判断 | 第147-149页 |
4.4.4 冬半年大雪灾趋势判断 | 第149-151页 |
4.5 川滇地区低温冷害趋势判断 | 第151-157页 |
4.5.1 四川省低温冷害趋势判断 | 第151-155页 |
4.5.2 云南省低温冷害趋势判断 | 第155-157页 |
4.6 川滇地区少霜冻灾害趋势判断 | 第157-164页 |
4.6.1 川西高原少霜冻灾害趋势判断 | 第158-159页 |
4.6.2 川东盆地少霜冻灾害趋势判断 | 第159-161页 |
4.6.3 甘孜少霜冻灾害趋势判断 | 第161-163页 |
4.6.4 香格里拉少霜冻灾害趋势判断 | 第163-164页 |
4.7 小结 | 第164-166页 |
第5章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关联因子分析 | 第166-184页 |
5.1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 第166-173页 |
5.1.1 旱灾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 第166-167页 |
5.1.2 暴雨灾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 第167-170页 |
5.1.3 雪灾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 第170-171页 |
5.1.4 低温冷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 第171-172页 |
5.1.5 霜冻灾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 第172-173页 |
5.2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 第173-181页 |
5.2.1 旱灾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 第174-175页 |
5.2.2 暴雨灾害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 第175-178页 |
5.2.3 雪灾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 第178-179页 |
5.2.4 低温冷害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 第179页 |
5.2.5 霜冻灾害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 | 第179-181页 |
5.3 小结 | 第181-184页 |
第6章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控 | 第184-232页 |
6.1 气象灾害形成因素分析 | 第184-194页 |
6.1.1 灾害趋势分析 | 第184-185页 |
6.1.2 灾害源及其危险性分析 | 第185-186页 |
6.1.3 孕灾环境分析 | 第186-190页 |
6.1.4 承灾体分析 | 第190-191页 |
6.1.5 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 第191-194页 |
6.2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第194-202页 |
6.2.1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5-200页 |
6.2.2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 第200-202页 |
6.3 基于行政区尺度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 第202-219页 |
6.3.1 旱灾风险评价 | 第202-206页 |
6.3.2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 第206-210页 |
6.3.3 雪灾风险评价 | 第210-212页 |
6.3.4 低温冷害风险评价 | 第212-216页 |
6.3.5 霜冻灾害风险评价 | 第216-219页 |
6.4 基于GIS格网技术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 第219-224页 |
6.4.1 旱灾风险评价 | 第220-221页 |
6.4.2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 第221-222页 |
6.4.3 雪灾风险评价 | 第222-223页 |
6.4.4 低温冷害风险评价 | 第223-224页 |
6.4.5 霜冻灾害风险评价 | 第224页 |
6.5 川滇地区气象灾害风险管控 | 第224-228页 |
6.6 小结 | 第228-232页 |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232-24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232-237页 |
7.2 创新点 | 第237-238页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238-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58页 |
致谢 | 第258-2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