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互联网对市民社会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23页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7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0-22页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2-23页
第一章 市民社会的理论溯源与概念界定第23-43页
    第一节 市民社会的理论溯源第23-38页
        一、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第23-29页
        二、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第29-35页
        三、现当代市民社会理论第35-38页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概念界定第38-41页
        一、市民社会的内涵外延第38-39页
        二、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第39-41页
    小结第41-43页
第二章 互联网促进生产方式转型第43-62页
    第一节 互联网的兴起和特征第44-49页
        一、虚拟性第45-46页
        二、开放性第46-47页
        三、互动性第47-48页
        四、复杂性第48-49页
    第二节 互联网成为关键基础设施第49-55页
        一、信息技术推动内生增长第50-51页
        二、大数据成为生产资料第51-53页
        三、云计算成为“新生产力”第53-55页
    第三节 生产关系互联网化第55-61页
        一、共享经济与所有制变革第56-57页
        二、细化分工与跨领域协作第57-59页
        三、技术批判与“小世界网络”第59-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三章 互联网推动市民社会结构变革第62-87页
    第一节 私人领域的结构转型第63-70页
        一、个体社会化加速的价值悖论第63-66页
        二、信息化与家庭制度变革第66-70页
    第二节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70-77页
        一、互联网创造新型市场关系第70-74页
        二、公共领域呈现“众声喧哗”第74-77页
    第三节 网络时代市民社会结构转型的突出特征第77-87页
        一、公私模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互相侵入第78-80页
        二、话语博弈: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交融交锋第80-82页
        三、权力转移: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动态平衡第82-84页
        四、城乡鸿沟:智慧城市与传统农村分化断裂第84-87页
    小结第87页
第四章 互联网导致交往方式变革第87-108页
    第一节 媒介技术决定社会交往方式第88-94页
        一、媒介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第89-91页
        二、社会交往方式变革的深层逻辑第91-94页
    第二节 网络交往行为理论第94-99页
        一、网络社交的主要形式第95-97页
        二、社交网络与生活世界的交汇第97-99页
    第三节 网络时代交往方式的颠覆与重构第99-107页
        一、数字交往的主体重塑第99-102页
        二、人与网络的关系同构第102-104页
        三、赛博空间的环境嬗变第104-107页
    小结第107-108页
第五章 互联网对公共权力的结构重塑第108-130页
    第一节 互联网带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权力博弈第109-115页
        一、网络市民社会蕴藏巨大政治资源第110-112页
        二、政治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市民社会第112-115页
    第二节 互联网重塑公共权力结构的机制第115-123页
        一、互联网改变了当今社会的经济基础第116-119页
        二、互联网创造了民主政治的“数字模式”第119-121页
        三、互联网重塑公共权力受文化传统制约第121-123页
    第三节 互联网重塑公共权力的影响第123-128页
        一、传统公共权力“线上化”延伸第123-125页
        二、网络民粹主义兴起第125-127页
        三、技术寡头攫取公共权力第127-128页
    小结第128-130页
结束语第130-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8页
后记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权利理论研究
下一篇:基于雷达估测降雨的城市内涝设计条件与实时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