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5-3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电动汽车及充电站发展概述 | 第17-28页 |
1.2.1 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 第17-21页 |
1.2.2 电动汽车充电站发展概述 | 第21-2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3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1.3.3 文献总结 | 第34-35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35-39页 |
2 考虑通勤者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问题研究 | 第39-62页 |
2.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第39-40页 |
2.1.1 问题描述 | 第39-40页 |
2.1.2 基本假设 | 第4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40-42页 |
2.2.1 集覆盖模型 | 第41页 |
2.2.2 P-中位模型 | 第41-42页 |
2.3 充电站选址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2.3.1 符号与决策变量 | 第42-43页 |
2.3.2 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2.4 充电站选址模型的扩展 | 第44-46页 |
2.5 模型求解算法 | 第46-48页 |
2.6 数值算例 | 第48-61页 |
2.6.1 数据准备 | 第49-50页 |
2.6.2 数值结果 | 第50-6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3 考虑不同用户类型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问题研究 | 第62-81页 |
3.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 第62-64页 |
3.1.1 问题描述 | 第62-63页 |
3.1.2 基本假设 | 第63-64页 |
3.2 充电站选址模型的建立 | 第64-67页 |
3.2.1 符号与决策变量 | 第64-65页 |
3.2.2 模型建立 | 第65-67页 |
3.3 数值算例 | 第67-79页 |
3.3.1 数据准备 | 第67-68页 |
3.3.2 数值结果 | 第68-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4 多等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问题研究 | 第81-101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81-82页 |
4.2 理论基础 | 第82-83页 |
4.2.1 最大覆盖模型 | 第82-83页 |
4.2.2 双层规划模型 | 第83页 |
4.3 多等级充电站选址问题的单层规划模型 | 第83-85页 |
4.3.1 基本假设 | 第83-84页 |
4.3.2 符号与决策变量 | 第84页 |
4.3.3 模型建立 | 第84-85页 |
4.4 多等级充电站选址问题的双层规划模型 | 第85-88页 |
4.4.1 模型建立 | 第85-87页 |
4.4.2 模型求解算法 | 第87-88页 |
4.5 数值算例 | 第88-100页 |
4.5.1 数据准备 | 第88-91页 |
4.5.2 单层规划模型的数值结果 | 第91-97页 |
4.5.3 双层规划模型的数值结果 | 第97-10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考虑往返出行的多类型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问题研究 | 第101-117页 |
5.1 问题引出 | 第101-102页 |
5.2 理论基础 | 第102-104页 |
5.3 充电站选址模型的描述和建立 | 第104-108页 |
5.3.1 模型描述 | 第104-106页 |
5.3.2 符号与假设 | 第106-107页 |
5.3.3 模型建立 | 第107-108页 |
5.4 数值算例 | 第108-115页 |
5.4.1 数据准备 | 第108-110页 |
5.4.2 数值结果 | 第110-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17-11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