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5页 |
1.1 可吸附有机卤素(AOX)概述 | 第10-12页 |
1.1.1 AOX概念的提出 | 第10页 |
1.1.2 AOX的危害 | 第10-12页 |
1.2 AOX的来源和污染现状 | 第12-15页 |
1.2.1 AOX的来源 | 第12-14页 |
1.2.2 AOX的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1.3 AOX的排放标准 | 第15-17页 |
1.3.1 国外对废水中AOX排放限值的规定 | 第15-16页 |
1.3.2 中国对废水中AOX排放限值的规定 | 第16-17页 |
1.4 AOX的去除方法 | 第17-19页 |
1.4.1 非生物脱卤技术 | 第17页 |
1.4.2 生物脱卤技术 | 第17-19页 |
1.5 污水处理中微生物对AOX去除的作用 | 第19-22页 |
1.5.1 好氧微生物的脱卤作用 | 第19-20页 |
1.5.2 厌氧微生物的脱卤作用 | 第20-22页 |
1.6 环杭州湾区域工业发展和污染现状 | 第22页 |
1.7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5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杭州湾海域AOX污染现状研究 | 第25-34页 |
2.1 本章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2.1 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 第25-27页 |
2.2.2 测试方法 | 第27页 |
2.2.3 质量控制 | 第27-28页 |
2.3 杭州湾海域海水AOX污染状况 | 第28-30页 |
2.4 杭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AOX污染状况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杭州湾海域AOX陆源输入和溯源研究 | 第34-50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3.2.1 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 | 第34-35页 |
3.2.2 测试方法 | 第35页 |
3.2.3 有机物识别 | 第35-37页 |
3.3 AOX测试方法的质量控制 | 第37-38页 |
3.4 环杭州湾AOX排放特征研究 | 第38-40页 |
3.5 杭州湾陆源AOX输入通量分析 | 第40-42页 |
3.6 AOX高污染行业筛选 | 第42-45页 |
3.7 制药废水中AOX排放特征 | 第45-48页 |
3.8 制药废水中AOX物质识别 | 第48-4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A/A/O工艺对高AOX制药废水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50-67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5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4.2.1 反应器的搭建 | 第50-51页 |
4.2.2 实验用水和接种污泥 | 第51-52页 |
4.2.3 测试指标和方法 | 第52-53页 |
4.3 生物处理系统的启动和运行参数优化 | 第53-60页 |
4.3.1 启动阶段 | 第53-54页 |
4.3.2 HRT对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及其优化 | 第54-57页 |
4.3.3 回流比对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及其优化 | 第57-60页 |
4.4 稳定阶段运行特性 | 第60-66页 |
4.4.1 AOX和常规指标去除效果 | 第60-62页 |
4.4.2 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对AOX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3 AOX在A/A/O处理工艺中的去除途径分析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电化学强化厌氧段AOX去除效果研究 | 第67-82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67-6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5.2.1 试验装置 | 第68-69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69页 |
5.2.3 测试方法 | 第69-70页 |
5.2.4 库仑效率的计算方法 | 第70页 |
5.3 BER系统对制药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 第70-76页 |
5.3.1 电子穿梭体和电位对AOX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0-73页 |
5.3.2 BER对制药废水中TOC的去除效果 | 第73-74页 |
5.3.3 BER对制药废水中NH_3-N的去除效果 | 第74页 |
5.3.4 BER对制药废水中SO_4~(2-)的去除效果 | 第74-76页 |
5.4 产甲烷菌在AOX厌氧生物脱卤中的作用 | 第76-79页 |
5.5 BER的库仑效率 | 第79-80页 |
5.6 好氧生物处理对BER阴极出水中AOX的去除效果 | 第80-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高级氧化对好氧工艺出水的强化处理研究 | 第82-94页 |
6.1 本章引言 | 第82-83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6.2.1 实验用水 | 第83页 |
6.2.2 Fenton实验设计 | 第83-84页 |
6.2.3 满意度函数的构建 | 第84-85页 |
6.2.4 Fenton实验步骤 | 第85页 |
6.2.5 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85-86页 |
6.3 实验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 第86-88页 |
6.4 基于单个响应面的Fenton反应条件优化 | 第88-90页 |
6.5 基于多响应面的Fenton反应条件优化和结果验证 | 第90-92页 |
6.6 Fenton反应前后物质变化 | 第92-9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7章 制药废水中典型AOX物质厌氧脱氯研究 | 第94-110页 |
7.1 本章引言 | 第94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7.2.1 厌氧微系统(microcosm)的搭建 | 第94-96页 |
7.2.2 测试方法 | 第96-97页 |
7.3 单独TeCB的厌氧脱氯研究 | 第97-101页 |
7.4 TeCBs混合污染时的厌氧脱氯研究 | 第101-103页 |
7.5 TeCBs厌氧生物脱氯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3-106页 |
7.5.1 SO_4~(2-)对微系统中TeCBs脱氯效果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7.5.2 不同电子供体对TeCBs脱氯效果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7.6 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在TeCBs脱氯过程中的作用 | 第106-108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8章 不同厌氧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研究 | 第110-119页 |
8.1 本章引言 | 第110页 |
8.2 材料与方法 | 第110页 |
8.2.1 污泥样品来源 | 第110页 |
8.2.2 Miseq高通量测序 | 第110页 |
8.3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第110-112页 |
8.4 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112-116页 |
8.5 不同系统中的脱氯菌群分析 | 第116-118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9-121页 |
9.1 结论 | 第119-120页 |
9.2 建议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