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1.1 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1.1 依恋理论、父亲角色理论和激活关系理论 | 第12页 |
1.1.2 家庭系统理论 | 第12-13页 |
1.1.3 生态环境理论 | 第13页 |
1.1.4 父亲身份的五角星理论 | 第13-14页 |
1.2 父亲缺失的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2.1 父亲缺失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2.2 父亲缺失的类型 | 第14-17页 |
1.2.3 父亲缺失的影响研究 | 第17-21页 |
1.3 耐挫力的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1.3.1 关于耐挫力的理论 | 第22-23页 |
1.3.2 关于耐挫力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1.3.3 父亲缺失与耐挫力 | 第25-26页 |
1.4 乐观的研究综述 | 第26-32页 |
1.4.1 乐观的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1.4.2 乐观的心理结构及测量 | 第27-28页 |
1.4.3 乐观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1.4.4 关于乐观的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1.4.5 父亲缺失与乐观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32-38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32-34页 |
2.1.1 前人研究的不足 | 第32页 |
2.1.2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1.3 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2.1.4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2.1.5 研究假设 | 第33-3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34-35页 |
2.2.3 研究程序 | 第35-36页 |
2.2.4 统计处理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数据分析 | 第38-48页 |
3.1 样本人口学信息描述性统计 | 第38-39页 |
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39-40页 |
3.3 父亲缺失总体情况 | 第40页 |
3.3.1 普通中学被试群体的父亲缺失状况 | 第40页 |
3.3.2 未成年犯被试群体的父亲缺失状况 | 第40页 |
3.4 耐挫力的研究 | 第40-44页 |
3.4.1 耐挫力的总体状况 | 第40-41页 |
3.4.2 耐挫力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3.4.3 普通中学生被试父亲缺失与耐挫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3.4.4 未成年犯被试父亲缺失与耐挫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3.5 乐观的研究 | 第44-48页 |
3.5.1 乐观的总体状况 | 第44-45页 |
3.5.2 乐观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3.5.3 普通中学生被试父亲缺失与乐观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3.5.4 未成年犯被试父亲缺失与乐观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第48-58页 |
4.1 父亲缺失的总体情况 | 第48页 |
4.2 关于耐挫力的研究 | 第48-53页 |
4.2.1 耐挫力的总体水平 | 第48-49页 |
4.2.2 耐挫力的人口学统计差异 | 第49-50页 |
4.2.3 父亲缺失对未成年人耐挫力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 关于乐观的研究 | 第53-58页 |
4.3.1 乐观的总体水平 | 第53页 |
4.3.2 乐观的人口学统计差异 | 第53-55页 |
4.3.3 父亲缺失对未成年人乐观的影响 | 第55-58页 |
第五章 本研究的启示 | 第58-62页 |
5.1 对父母的建议 | 第58-59页 |
5.1.1 父亲回归家庭,承担自己的父亲角色 | 第58页 |
5.1.2 向孩子植入父亲的形象,植入“父亲之名” | 第58页 |
5.1.3 避免粗暴打骂,定期与孩子沟通交流 | 第58-59页 |
5.1.4 耐心对待“初二现象”,不能急躁 | 第59页 |
5.2 对学校的建议 | 第59-60页 |
5.2.1 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 第59页 |
5.2.2 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构建学习共同体 | 第59-60页 |
5.2.3 完善心理咨询系统,为学生搭建第三方支持平台 | 第60页 |
5.2.4 定期安排家访和举办家长会 | 第60页 |
5.3 对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建议 | 第60-62页 |
5.3.1 以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为重点 | 第60页 |
5.3.2 矫正教育消除污名化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研究不足 | 第62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2-6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附录 | 第78-84页 |
附录A 普通中学被试基本情况问卷 | 第78-80页 |
附录B 未成年犯被试基本情况问卷 | 第80-82页 |
附录C 心理耐挫力问卷 | 第82-84页 |
附录D 中学生生活取向量表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