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舒适视域下的中学校园声环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20-22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22-31页 |
1.2.1 生态校园及声生态学 | 第22-23页 |
1.2.2 生态校园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2.3 中学校园声环境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1-3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中学校园声环境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第34-50页 |
2.1 研究相关概念 | 第34-40页 |
2.1.1 噪声污染 | 第34页 |
2.1.2 环境声学 | 第34-36页 |
2.1.3 声生态学 | 第36-37页 |
2.1.4 声景 | 第37-38页 |
2.1.5 声景生态理论 | 第38-40页 |
2.2 声舒适理论 | 第40-41页 |
2.3 皮亚杰认知心理学理论 | 第41-43页 |
2.3.1 生态论认知心理学 | 第41页 |
2.3.2 皮亚杰的青少年认知发展理论 | 第41-43页 |
2.3.3 青少年感知的发展 | 第43页 |
2.4 国内外相关规范 | 第43-46页 |
2.4.1 WHO和ISO | 第43-44页 |
2.4.2 国内相关标准和规范 | 第44页 |
2.4.3 声环境功能区分类 | 第44-45页 |
2.4.4 校园内各建筑物标准要求 | 第45-46页 |
2.4.5 监测要求 | 第46页 |
2.5 术语和定义 | 第46-50页 |
第三章 中学校园生态声环境调研以及现状特征 | 第50-91页 |
3.1 中学校园声环境概况 | 第50-51页 |
3.2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51-53页 |
3.2.1 中学校园属性特征 | 第51-52页 |
3.2.2 中学校园的内涵 | 第52页 |
3.2.3 中学校园空间布局特征 | 第52-53页 |
3.3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53页 |
3.4 太原市典型中学声环境特征分析 | 第53-79页 |
3.4.1 典型样本的选择 | 第53-54页 |
3.4.2 典型样本的特征分析 | 第54-79页 |
3.5 中学校园声环境现场测试 | 第79-82页 |
3.5.1 测试条件 | 第79页 |
3.5.2 测量仪器的选用 | 第79-80页 |
3.5.3 测试期间气象条件 | 第80-81页 |
3.5.4 测试方法 | 第81-82页 |
3.6 生态声舒适问卷调查量表 | 第82-83页 |
3.6.1 语义细分法 | 第82-83页 |
3.6.2 李克特量表(Likert量表) | 第83页 |
3.6.3 问卷量表的构建 | 第83页 |
3.7 问卷的结构和内容 | 第83-89页 |
3.7.1 SPSS分析数据 | 第85-86页 |
3.7.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6-89页 |
3.8 现场测试和调查的实施 | 第89-91页 |
3.8.1 现场研究 | 第89页 |
3.8.2 青少年样本特征分析 | 第89-91页 |
第四章 中学校园声环境客观数据分析 | 第91-122页 |
4.1 交通噪声 | 第91-98页 |
4.1.1 周边条件分析 | 第91-93页 |
4.1.2 学校外部道路噪声数据分析 | 第93-94页 |
4.1.3 学校外部噪声测量 | 第94-95页 |
4.1.4 教学楼噪声监测 | 第95-97页 |
4.1.5 教室噪声水平分析 | 第97-98页 |
4.2 施工噪声 | 第98-108页 |
4.2.1 周边条件分析 | 第98-102页 |
4.2.2 校园噪声数据分析 | 第102-105页 |
4.2.3 教学楼噪声监测 | 第105-107页 |
4.2.4 教室噪声水平分析 | 第107-108页 |
4.3 社会生活噪声 | 第108-119页 |
4.3.1 周边条件分析 | 第108-112页 |
4.3.2 校园噪声数据分析 | 第112-116页 |
4.3.3 教学楼噪声监测 | 第116-118页 |
4.3.4 教室噪声水平分析 | 第118-11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五章 基于青少年认知的校园生态声舒适数据分析 | 第122-135页 |
5.1 生态声环境评价 | 第122页 |
5.1.1 研究样本区位环境分析 | 第122页 |
5.1.2 研究样本声环境分析 | 第122页 |
5.2 生态声舒适模糊评价 | 第122-128页 |
5.2.1 教师问卷 | 第123-124页 |
5.2.2 青少年问卷 | 第124-125页 |
5.2.3 青少年性别与年龄、成绩排名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5.2.4 青少年问卷分析 | 第126-128页 |
5.3 相关分析 | 第128-13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2-135页 |
第六章 青少年对噪声的群体性反应曲线 | 第135-148页 |
6.1 中学客观声环境总体分析 | 第135-136页 |
6.2 基于对青少年调查的样本基本特征 | 第136页 |
6.3 基于青少年认知的噪声认知 | 第136-138页 |
6.3.1 青少年噪声源投票 | 第136-137页 |
6.3.2 噪声对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投票 | 第137-138页 |
6.4 基于青少年认知的烦恼度投票 | 第138-139页 |
6.4.1 烦恼度投票 | 第138-139页 |
6.4.2 对青少年学习和认知的影响 | 第139页 |
6.5 回归分析 | 第139-140页 |
6.6 基于青少年认知的声舒适分析 | 第140-141页 |
6.7 青少年对噪声的群体性反应曲线 | 第141-144页 |
6.7.1 青少年对噪声的群体性反应曲线 | 第141-143页 |
6.7.2 对比研究 | 第143-144页 |
6.8 噪声模拟限制 | 第144-146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七章 构建中学生态校园声舒适评价体系 | 第148-164页 |
7.1 目前生态校园评估指标体系 | 第148-149页 |
7.2 层次分析法 | 第149-150页 |
7.3 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模型 | 第150-151页 |
7.3.1 校园客观声环境水平 | 第150页 |
7.3.2 噪声受扰描述 | 第150-151页 |
7.3.3 噪声源主观感觉 | 第151页 |
7.3.4 青少年主观对噪声群体性反应 | 第151页 |
7.3.5 构建模型的流程 | 第151页 |
7.4 构建矩阵和确定权重 | 第151-158页 |
7.4.1 层次分析法的三级综合评价模型 | 第156页 |
7.4.2 确定判断矩阵 | 第156-158页 |
7.5 生态声舒适评价实例分析 | 第158-163页 |
7.5.1 27中学客观声环境 | 第158-160页 |
7.5.2 青少年主观评价 | 第160页 |
7.5.3 校园生态声舒适拟评价 | 第160-163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4-169页 |
8.1 结论 | 第164-168页 |
8.2 展望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9页 |
附录 | 第179-182页 |
附录1 校园声环境的质量及感知调查问卷 | 第179-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3-184页 |
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