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4-16页
        1.2.3 文献述评第16-17页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18-19页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8页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8-19页
第2章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第19-31页
    2.1 影子银行的定义第19-21页
        2.1.1 信用中介职能第19-20页
        2.1.2 监管尺度第20页
        2.1.3 风险方面第20-21页
    2.2 影子银行的业务构成第21-29页
        2.2.1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第21-24页
        2.2.2 非银金融机构及业务第24-27页
        2.2.3 互联网金融第27-28页
        2.2.4 民间金融第28-29页
    2.3 影子银行发展的成因第29-31页
        2.3.1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第29页
        2.3.2 货币政策的变化第29页
        2.3.3 金融脱媒现象第29页
        2.3.4 从供求角度分析第29-31页
第3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研究第31-42页
    3.1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第31-35页
        3.1.1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第31-33页
        3.1.2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第33-35页
        3.1.3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再贴现率的影响第35页
    3.2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影响第35-36页
    3.3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第36-38页
        3.3.1 影子银行对利率的影响第37-38页
        3.3.2 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第38页
    3.4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8-40页
        3.4.1 影子银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的影响第38-39页
        3.4.2 影子银行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9-40页
        3.4.3 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的影响第40页
    3.5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第40-42页
第4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2-52页
    4.1 模型简介第42页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第42-43页
        4.2.1 变量的选取第42-43页
        4.2.2 变量的数据来源第43页
    4.3 实证分析第43-49页
        4.3.1 变量的ADF平稳性检验第43-44页
        4.3.2 确定变量的滞后阶数第44-45页
        4.3.3 Johansen协整检验第45-46页
        4.3.4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第46-47页
        4.3.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第47-49页
    4.4 实证分析结论第49-52页
第5章 对策建议第52-55页
    5.1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斩断与融合第52-53页
        5.1.1 影子银行业务的开源节流第52页
        5.1.2 商业银行的去粗取精第52-53页
    5.2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53-54页
        5.2.1 加强对货币政策相关指标的统计第53页
        5.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第53-54页
    5.3 影子银行的监管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营改增”后基层税务机关纳税服务优化研究--以眉山市税务局为例
下一篇:上海韵达货运有限责任公司借壳上市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