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2-芳基-3,4-二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构效关系及其凋亡诱导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第16-33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第17-30页
        1.2.1 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分类第17-18页
        1.2.2 苯并菲啶类生物碱的抗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第18-30页
    1.3 选题依据第30-32页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1.4.1 研究目的第32页
        1.4.2 研究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2-芳基-3,4-二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第33-56页
    2.1 材料第33-36页
        2.1.1 第一系列供试样品第33-34页
        2.1.2 第二系列供试样品第34-35页
        2.1.3 供试的对照样品第35页
        2.1.4 供试细胞第35页
        2.1.5 主要的实验试剂第35-36页
        2.1.6 主要仪器和器械第36页
    2.2 主要试剂的配制和储存条件第36-37页
    2.3 细胞的培养方法第37-38页
        2.3.1 MKN-45 细胞的培养方法第37-38页
        2.3.2 NB4细胞的培养方法第38页
        2.3.3 原代的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方法第38页
        2.3.4 原代的猪胎儿肾细胞的培养方法第38页
    2.4 细胞毒活性的测定方法第38-40页
        2.4.1 第一系列供试样品的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测定方法第38-39页
        2.4.2 第二系列供试样品的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测定方法第39-40页
        2.4.3 代表化合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测定方法第40页
    2.5 试验结果第40-52页
        2.5.1 第一系列供试样品的粗筛结果第40-42页
        2.5.2 第一系列供试样品的毒力测定结果第42-45页
        2.5.3 第二系列供试样品的粗筛结果第45-47页
        2.5.4 第二系列供试样品的毒力测定结果第47-51页
        2.5.5 后续研究样品对正常细胞的毒力测定结果第51-52页
    2.6 讨论第52-54页
    2.7 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2-芳基异喹啉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第56-65页
    3.1 材料第56-58页
        3.1.1 供试样品和细胞第56页
        3.1.2 主要的实验试剂第56页
        3.1.3 主要仪器和器械第56-57页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和储存第57-58页
    3.2 试验方法第58-59页
        3.2.1 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第58页
        3.2.2 ABTS自由基的清除实验第58页
        3.2.3 Cu~(2+)/H_2O_2诱导的牛血清白蛋白的(BSA)的氧化保护作用第58-59页
    3.3 试验结果第59-63页
        3.3.1 DPPH自由基清除的实验结果第59-60页
        3.3.2 ABTS自由基清除的实验结果第60-61页
        3.3.3 Cu~(2+)/H_2O_2诱导的牛血清白蛋白的(BSA)的氧化保护作用的实验结果第61-63页
    3.4 讨论第63-64页
    3.5 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2-芳基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凋亡诱导机制第65-97页
    4.1 材料第65-68页
        4.1.1 供试样品和细胞第65页
        4.1.2 主要的实验试剂第65-66页
        4.1.3 主要仪器和器械第66页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66-68页
    4.2 实验方法第68-73页
        4.2.1 DAPI染色第68页
        4.2.2 AOEB染色第68-69页
        4.2.3 细胞超微结构分析法第69页
        4.2.4 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第69页
        4.2.5 细胞周期分析第69页
        4.2.6 细胞蛋白酶活力测定第69-71页
        4.2.7 QRT-PCR法第71-72页
        4.2.8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第72-73页
    4.3 试验结果第73-94页
        4.3.1 DAPI染色结果第73-74页
        4.3.2 AOEB染色结果第74-76页
        4.3.3 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第76-77页
        4.3.4 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结果第77-78页
        4.3.5 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第78-79页
        4.3.6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结果第79-85页
        4.3.7 QTQ-PCR试验结果第85-91页
        4.3.8 应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细胞凋亡通路第91-94页
    4.4 讨论第94-96页
    4.5 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97-99页
    5.1 结论第97-98页
        5.1.1 关于 2-芳基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第97页
        5.1.2 关于 2-芳基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的构效关系第97页
        5.1.3 关于 2-芳基异喹啉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及其与细胞毒活性关系第97页
        5.1.4 关于 2-芳基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的凋亡诱导作用第97-98页
        5.1.5 关于 2-芳基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的细胞凋亡诱导机制第98页
    5.2 创新点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7页
附录第107-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作者简介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冈类天然阔叶林空间格局及生长模型研究
下一篇: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