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冈类天然阔叶林空间格局及生长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23页 |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5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7-18页 |
1.3.1 南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 | 第17页 |
1.3.2 宁德支提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17-18页 |
1.3.3 闽清黄槠林自然保护区 | 第18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20-23页 |
1.5.1 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概述 | 第20页 |
1.5.2 植物群落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1.5.3 植物种群研究概述 | 第21-22页 |
1.5.4 生长模型和健康评价研究概述 | 第22-23页 |
第2章 青冈类天然阔叶林的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 第23-30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1.1 植物科属种数目统计方法 | 第23页 |
2.1.2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1.3 不同群落植物区系比较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1.4 任何两地之间的距离矩阵 | 第23-24页 |
2.2 青冈类天然阔叶植物区系分析 | 第24-29页 |
2.2.1 群落区系组成 | 第24页 |
2.2.2 群落组成的科属多样性 | 第24-28页 |
2.2.3 任何两地之间的距离矩阵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2.3.1 群落区系组成 | 第29页 |
2.3.2 群落组成的科属多样性比较 | 第29页 |
2.3.3 任何两地之间的距离矩阵 | 第29-30页 |
第3章 青冈类天然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30-59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0-34页 |
3.1.1 物种重要值计算 | 第30页 |
3.1.2 物种多样性计算 | 第30-31页 |
3.1.3 群落径级、高度级及年龄结构划分 | 第31-32页 |
3.1.4 群落径级、高度级动态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3.1.5 群落树冠结构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4-55页 |
3.2.1 群落外貌特征 | 第34-36页 |
3.2.2 群落数量特征与物种多样性 | 第36-39页 |
3.2.3 群落空间结构特征 | 第39-43页 |
3.2.4 群落结构动态 | 第43-48页 |
3.2.5 群落树冠生长发育规律 | 第48-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9页 |
3.3.1 群落外貌特征比较分析 | 第55页 |
3.3.2 群落数量特征与物种多样性比较 | 第55-56页 |
3.3.3 群落空间结构特征比较分析 | 第56页 |
3.3.4 群落结构动态比较分析 | 第56-57页 |
3.3.5 群落树冠生长发育规律比较分析 | 第57-59页 |
第4章 青冈类天然阔叶林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 第59-70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59-63页 |
4.1.1 空间分布格局计算 | 第59-61页 |
4.1.2 多度分布格局计算 | 第61-62页 |
4.1.3 分形维数计算 | 第62-63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63-68页 |
4.2.1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63-65页 |
4.2.2 多度分布格局分析 | 第65页 |
4.2.3 分形维数分析 | 第65-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4.3.1 空间分布格局比较分析 | 第68页 |
4.3.2 多度分布格局比较分析 | 第68页 |
4.3.3 分形维数比较分析 | 第68-70页 |
第5章 青冈类天然阔叶林的种群种间联结分析 | 第70-84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5.1.1 物种重要值计算 | 第70页 |
5.1.2 多物种种间联结显著性检验 | 第70页 |
5.1.3 成对物种的联结性检验 | 第70-71页 |
5.1.4 关联测度 | 第71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71-81页 |
5.2.1 群落乔木层重要值分析 | 第71-73页 |
5.2.2 总体相关性 | 第73页 |
5.2.3 种间联结 | 第73-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5.3.1 群落乔木层重要值比较分析 | 第81页 |
5.3.2 总体相关性比较分析 | 第81-82页 |
5.3.3 种间联结比较分析 | 第82-84页 |
第6章 青冈类天然阔叶林的种群生命表及谱分析 | 第84-95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84-86页 |
6.1.1 年龄划分 | 第84页 |
6.1.2 生命表编制 | 第84-86页 |
6.1.3 谱分析方法 | 第86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86-93页 |
6.2.1 生命表分析 | 第86-91页 |
6.2.2 存活曲线 | 第91-92页 |
6.2.3 小叶青冈种群数量动态的谱分析 | 第92-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6.3.1 生命表比较分析 | 第93-94页 |
6.3.2 谱分析比较 | 第94-95页 |
第7章 青冈类天然阔叶林的种群生态位分析 | 第95-110页 |
7.1 研究方法 | 第95-96页 |
7.1.1 生态位宽度计算 | 第95页 |
7.1.2 生态位相似比例 | 第95-96页 |
7.1.3 生态位重叠 | 第96页 |
7.2 结果分析 | 第96-108页 |
7.2.1 生态位宽度分析 | 第96-98页 |
7.2.2 生态位相似比例分析 | 第98-103页 |
7.2.3 生态位重叠分析 | 第103-10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7.3.1 生态位宽度比较分析 | 第108页 |
7.3.2 生态位相似比例比较分析 | 第108页 |
7.3.3 生态位重叠比较分析 | 第108-110页 |
第8章 青冈类天然阔叶林林分生长模型研究 | 第110-118页 |
8.1 研究方法 | 第110-114页 |
8.1.1 全林分生长模型构建 | 第110-111页 |
8.1.2 单木生长模型构建 | 第111-114页 |
8.2 结果分析 | 第114-117页 |
8.2.1 天然异龄林全林分生长模型 | 第114-115页 |
8.2.2 天然异龄林单木生长模型 | 第115-117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9章 森林健康评价体系研究 | 第118-125页 |
9.1 研究方法 | 第118-122页 |
9.1.1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8-120页 |
9.1.2 投影寻踪法 | 第120-121页 |
9.1.3 蚊群算法 | 第121-122页 |
9.2 结果分析 | 第122-123页 |
9.2.1 森林健康评价模型 | 第122-123页 |
9.3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30页 |
10.1 结论 | 第125-129页 |
10.2 论文创新点 | 第129页 |
10.3 研究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7页 |
导师简介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