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4-15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5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七、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4-32页 |
一、关于社会组织的起源和存在价值的研究 | 第24-25页 |
二、关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研究 | 第25-26页 |
三、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 | 第26-28页 |
四、关于社会组织培育的研究 | 第28-30页 |
五、简要评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从“控制”到“培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逻辑 | 第32-49页 |
一、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社会团体的全面改造与控制 | 第32-35页 |
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组织的合法性重构与政府主导培育 | 第35-47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现实需求:社会组织培育的必要性 | 第49-63页 |
一、社会组织培育的宏观环境:社会治理需求的增长和拓展 | 第49-53页 |
二、社会组织培育的内在要求:社会组织的主体性脆弱 | 第53-61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动机耦合: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结合点 | 第63-84页 |
一、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动机 | 第63-67页 |
二、社会组织参与培育和接受培育的动机 | 第67-75页 |
三、公民创办社会组织的动机 | 第75-8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六章 路径选择: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培育典型模式分析 | 第84-114页 |
一、政府直接培育模式——以GL区为典型个案 | 第84-95页 |
二、政社合作培育模式——以YHT区、QX区、PK区为典型个案 | 第95-105页 |
三、社会参与培育模式——以XW区MY街道为典型个案 | 第105-11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七章 案例解析:政社合作培育社会组织并协同社区治理的行动研究 | 第114-133页 |
一、培育社会组织XY社工站的缘起 | 第114-119页 |
二、XY社会工作站协同社区治理的过程分析 | 第119-128页 |
三、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的行动反思 | 第128-13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八章 未来展望:社会组织培育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 第133-147页 |
一、社会组织发展的总体趋势 | 第133-137页 |
二、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的发展趋势 | 第137-140页 |
三、当前加快社会组织培育、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40-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4页 |
附录 | 第164-176页 |
附录1: 访谈对象目录及资料 | 第164-169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169-171页 |
附录3: “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 | 第171-176页 |
后记 | 第176-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