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符号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二倍体马铃薯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 第11-16页 |
1.1 马铃薯产业面临的问题 | 第11页 |
1.2 二倍体马铃薯育种进展 | 第11-12页 |
1.3 马铃薯自交不亲和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 马铃薯自交衰退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5 本文工作简介 | 第14-16页 |
第2章 利用基因组编辑创制自交亲和的二倍体马铃薯 | 第16-24页 |
2.1 前言 | 第16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2.2.1 利用转录组从头组装克隆自交不亲和基因S-RNase | 第16页 |
2.2.2 荧光定量PCR | 第16-17页 |
2.2.3 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 | 第17页 |
2.2.4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17页 |
2.2.5 花粉管苯氨蓝染色 | 第17页 |
2.3 结果 | 第17-23页 |
2.3.1 自交不亲和基因S-RNase的克隆 | 第17-20页 |
2.3.2 自交不亲和基因S-RNase的基因组编辑 | 第20-22页 |
2.3.3 自交亲和马铃薯的遗传筛选 | 第22-23页 |
2.4 讨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马铃薯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 | 第24-36页 |
3.1 前言 | 第24页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3.2.2 基因组测序及SNP提取 | 第24-25页 |
3.2.3 有害突变预测 | 第25页 |
3.2.4 自交衰退相关性状的遗传定位 | 第25页 |
3.3 结果 | 第25-35页 |
3.3.1 马铃薯有害突变的特征 | 第25-27页 |
3.3.2 马铃薯自交群体的遗传分析 | 第27-31页 |
3.3.3 大效应有害突变的遗传分析 | 第31-32页 |
3.3.4 ar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第32-34页 |
3.3.5 微效有害突变的分析 | 第34-35页 |
3.4 讨论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简历 | 第42页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 | 第42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 | 第42-43页 |
永久通信地址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