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能源与环境现状 | 第13-19页 |
1.1.1 能源危机 | 第13-17页 |
1.1.2 环境破坏 | 第17-18页 |
1.1.3 气候变化 | 第18-19页 |
1.2 建筑节能 | 第19-33页 |
1.2.1 建筑能耗现状 | 第19-22页 |
1.2.2 屋顶节能技术 | 第22-3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3-3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冷表面屋顶的传热模型 | 第37-55页 |
2.1 热反射冷屋顶传热分析 | 第37-45页 |
2.1.1 能量平衡方程 | 第37-40页 |
2.1.2 屋顶热工性能正交设计 | 第40-45页 |
2.2 绿色屋顶传热分析 | 第45-54页 |
2.2.1 能量平衡模型 | 第46-47页 |
2.2.2 土壤层能量平衡 | 第47-49页 |
2.2.3 植被层能量平衡 | 第49-51页 |
2.2.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冷表面屋顶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的适用性分析 | 第55-81页 |
3.1 建筑能耗模型建立 | 第55-62页 |
3.1.1 工具介绍 | 第55-56页 |
3.1.2 建模与设置 | 第56页 |
3.1.3 气象参数 | 第56-62页 |
3.2 夏季工况模拟 | 第62-69页 |
3.2.1 无空调系统温度变化 | 第62-66页 |
3.2.2 有空调系统负荷变化 | 第66-69页 |
3.3 冬季工况模拟 | 第69-76页 |
3.3.1 无空调系统温度变化 | 第69-73页 |
3.3.2 有空调系统负荷变化 | 第73-76页 |
3.4 全年能耗模拟 | 第76-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四章 冷表面屋顶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的实验效果验证 | 第81-95页 |
4.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81-82页 |
4.2 实验系统的构建 | 第82-89页 |
4.2.1 实验场地布置 | 第82-83页 |
4.2.2 冷热源系统布置 | 第83-84页 |
4.2.3 测试系统布置 | 第84-85页 |
4.2.4 误差分析 | 第85-89页 |
4.3 实验结果及节能效果分析 | 第89-94页 |
4.3.1 夏季工况 | 第89-92页 |
4.3.2 冬季工况 | 第92-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冷屋顶表面材料制备及性能分析 | 第95-107页 |
5.1 高反射材料的作用机理 | 第95-98页 |
5.1.1 基本组成与作用机理 | 第95-97页 |
5.1.2 梯度折射率理论 | 第97-98页 |
5.2 冷屋顶表面涂料的制备 | 第98-100页 |
5.2.1 材料选取 | 第98-99页 |
5.2.2 制备流程 | 第99-100页 |
5.2.3 制备方案 | 第100页 |
5.3 冷屋顶表面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100-106页 |
5.3.1 反射率计算 | 第100-101页 |
5.3.2 不同颜色反射涂料的性能测试 | 第101-102页 |
5.3.3 不同颜色涂料的节能特性研究 | 第102-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冷表面屋顶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 | 第107-123页 |
6.1 热岛效应 | 第107-109页 |
6.1.1 热岛效应概述 | 第107-108页 |
6.1.2 热岛效应成因 | 第108-109页 |
6.2 屋顶对建筑节能的双效影响 | 第109-110页 |
6.3 冷面屋顶缓解城市热岛模拟研究 | 第110-121页 |
6.3.1 模型概况 | 第110-111页 |
6.3.2 方案确定 | 第111-114页 |
6.3.3 结果分析 | 第114-12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七章 冷表面屋顶全生命周期评价 | 第123-141页 |
7.1 生命周期评价 | 第123-126页 |
7.1.1 概述 | 第123页 |
7.1.2 LCA的阶段 | 第123-125页 |
7.1.3 LCA的具体步骤 | 第125-126页 |
7.2 屋顶建筑能耗分析 | 第126-129页 |
7.2.1 目标确定 | 第126-127页 |
7.2.2 模型建立 | 第127-128页 |
7.2.3 能耗分析 | 第128-129页 |
7.3 屋顶节能生命周期评价 | 第129-140页 |
7.3.1 经济静态回收期 | 第134-135页 |
7.3.2 能源静态回收期 | 第135-137页 |
7.3.3 环境静态回收期 | 第137-14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5页 |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41-143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43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6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