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概念 | 第19页 |
2.2 制度红利的释义 | 第19-20页 |
2.3 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3.1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2.3.2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及其应用 | 第21-22页 |
2.3.3 家庭财富代际传递理论及其应用 | 第22-23页 |
2.3.4 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应用 | 第23-25页 |
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国际经验及我国发展现状 | 第25-38页 |
3.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经验 | 第25-30页 |
3.1.1 美国的发展经验 | 第25-26页 |
3.1.2 英国的发展经验 | 第26-27页 |
3.1.3 日本的发展经验 | 第27-28页 |
3.1.4 新加坡的发展经验 | 第28-29页 |
3.1.5 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经验总结 | 第29-30页 |
3.2 我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必要性 | 第30-36页 |
3.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 第30-34页 |
3.2.2 养老保障不足 | 第34-36页 |
3.3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4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制度红利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38-42页 |
4.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红利理论分析 | 第38-40页 |
4.1.1 提高城镇老年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 | 第38页 |
4.1.2 增加城镇老年人消费支出 | 第38-39页 |
4.1.3 提供社会养老资金和养老床位 | 第39-40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40-42页 |
5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制度红利实证研究 | 第42-54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5.2 CGSS数据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5.3 实证研究 | 第44-50页 |
5.3.1 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实证研究 | 第44-47页 |
5.3.2 促进消费支出增加的实证研究 | 第47-49页 |
5.3.3 提供社会养老金资金及养老床位的实证研究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4页 |
5.4.1 提高了城镇老年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 | 第50-51页 |
5.4.2 促进了城镇老年人消费支出增加 | 第51页 |
5.4.3 增加了社会养老床位和养老金来源 | 第51-52页 |
5.4.4 不同遗产税税率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红利的影响 | 第52-54页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4-60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1.1 金融机构和政府缺乏积极性 | 第54页 |
6.1.2 产品缺乏多样性 | 第54-55页 |
6.1.3 缺少专门机构和法律法规 | 第55页 |
6.1.4 相关制度红利难以释放 | 第5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5-58页 |
6.2.1 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 第55-56页 |
6.2.2 宣传和引导新型养老观念 | 第56-57页 |
6.2.3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 第57-58页 |
6.2.4 完善税收体制和开征遗产税 | 第58页 |
6.3 不足及展望 | 第58-60页 |
6.3.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6.3.2 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